(共20张PPT)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像,积极创新。
罗迦·费·因格,1948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背景介绍
汲取 模式 根深蒂固
压榨 渊博 锲而不舍
恭喜 对称 孜孜不倦
驾驭 素材 持之以恒
jí
mó
dì
zhà
yuān
qiè
chèn
zī
ɡōnɡ
sù
hénɡ
yù
一、读一读
汲 取:
渊 博: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学识)深而且广。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长久的坚持下去。
二、记一记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认真读两遍课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理出本文的中心论题。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一、研读文本
3.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也批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
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二、探究主旨
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句话指出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三、品析语言
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中心: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层层深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
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道理,使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
等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在请同学们就“我
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
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渊博(yuān) 压榨(yà) 根深蒂固(dì)
B.汲取(jí) 思维(wéi) 锲而不舍(qì)
C.恭喜(ɡōnɡ) 对称(chèn) 孜孜不倦(zǐ)
D.模式(mó) 创意(chuànɡ) 持之以恒(hénɡ)
2.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2012年3月1日至4月30日举办的义乌海洋世界海底魔术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丰富奇妙的魔术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B.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锲而不舍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徐州盗墓贼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挖通了41米的暗道直通古墓。
3.综合性学习。
学习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九年级(1)班拟举办一次“跳出习惯思维怪圈”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变换角度谈一谈】请你运用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为“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进行立意。
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①从南郭先生角度立意:
②从齐宣王角度立意:
③从齐湣王角度立意:
④从三百同事角度立意:
(2)【仿照示例做一做】仿照下面示例,从备选的几组形近字中任选一组,写一句有创意的话,从中感受一下中国汉字表形表意的无穷魅力。
示例:众对人说:没有你们每个人的努力,就没有我的存在。(或:人对众说:一会儿没见,哥儿几个就玩上杂技叠罗汉了。)
丰-干 林-木 甲-由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3~8段,回答4、5题。
4.选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答: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它会让人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止步不前。
B.结合上下文来看,“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C.作者赞同“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的观点。
D.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学识渊博。
三、美文品析
(2011·沈阳中考)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7.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B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C
得出结论 D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⑥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答:
9.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10.选文第①段和第⑧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11.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答:
四、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文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实论据言简意赅。如第7段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有力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
【片段仿写】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压”应读yā;B项,“锲”应读qiè;C项,“孜”应读zī。
2.【解析】选C。A项中“不言而喻”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而魔术的奇妙变化只能是令人“不可思议”。B项中“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用在此处不当,可改为“轻而易举”。D项中“持之以恒”感彩有误,在此应用贬义词。
3.(1)答案:①要有真才实学才有出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用人不察。③打破“大锅饭”,展示个性才华。④互相包庇,害人害己。(答案可多样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示例):丰对干说:没有你的干劲,就没有我的丰收。(或:干对丰说:去掉头上的十字架,你会干得更轻松。)
林对木说:没有你这一棵木,就没有我这一片林。(或:木对林说:林再大都是由一棵棵木组成的。)
甲对由说:我们都是田氏子孙,只不过我钻研地,你探究天。(或:由对甲说:老兄,根基牢才能站得稳。)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能力以及对事实论据作用的分析能力。概括论据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作用要围绕论据所论证的观点来回答。
答案:事例: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作用:有力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
5.【解析】选C。A项,“在任何情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的语言过于绝对,某种数学问题的答案就只有一个。B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D项,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6.【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本文通过前面的分析论证,在结尾归纳出了论点。回答时,要围绕题目,进行提炼概括。
答案: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7.【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③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句即是本段的观点;引用卡耐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举爱迪生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本段结尾句正是作者得出的结论。
答案:A: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B:引用卡耐基的话 C:举例论证 D: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8.【解析】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联系上文,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提炼事实论据。
答案:美国某一小镇的一个人想出用邮寄砖代替火车运砖的办法,使小镇拥有第一家银行。
9.【解析】选A。B项,爱迪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C项,“任何”一词太过绝对,与原意不符;D项,是因为人们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不懂得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首段和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尾段作用的分析。议论文首段的作用主要有: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充当论点的论据。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答案:第①段: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⑧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个事例侧重于论述勤奋,与本文论述的变换角度不相符。
答案:不能。本文阐述的观点是遇到困难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而所给事例侧重表现勤奋刻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12.答案(示例):伽利略有一次在大教堂祈 ( http: / / www.21cnjy.com )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一盏油灯的挂灯链条不断晃动的嘀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一连串思考,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感态度方面
1. 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
2. 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能力方面
1. 激发学生的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分析
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则。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也可由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断乾隆皇帝为一歌妓打死地痞一案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找出观点)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2.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括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三、研读课文
1..关于本文结构: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 第一,第5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 “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 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
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
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3.师:从课文的第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一段3点。)
五、结语: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课练。
2. 以《关于“○”的断想》为题,写一小论文。(200字左右)。
[补充]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