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12:12: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
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
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
C.地质记录显示,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成倍地增长。
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
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
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
【答案】1.D 2.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D.“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错,原文“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中的“规律”指的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而不是整个进化论,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错,原文“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以及思想控制的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则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
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穷”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被称为“工”?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工”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到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如“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性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工”,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
(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
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
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
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人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
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
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答案】1.D 2.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错,原文信息是“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可见“唯一”的说法有误,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B.“……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错,原文信息是“‘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但其间亦有区别……”,纵观两则材料,并未谈到“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选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C.“……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错,原文信息是“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可见“无法使用”的表述无中生有,判断绝对。
D.“只要……就能破解……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是“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另外结合材料二分析也难以明确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即便明确了二者,也不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故选A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营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网络民俗就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以网络技术手段和语境为载体,由广大网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新兴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它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出新的现代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借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文化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在线”与“在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一种“活的”民俗文化实践、体验和消费路径,使民俗文化真正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用网络民俗取代传统民俗文化事象,也不是把传统民俗文化原样地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运行,而是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资源意识与核心价值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思维,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业务、模式等全方位的“活性状态”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提升民俗文化资源潜力。“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但不等同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的重合,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延伸,有的被构建为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有的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有的则被活用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湖北秭归的端午节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让游客在网络平台预定生成订单后,便可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包括祭祀屈原、龙舟赛等在内的当地端午节文化习俗和文化产品资讯,帮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也使得端午民俗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互联网+”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设备终端随时随地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便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个性化地参与网络民俗体验等,从而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限放大民俗文化传承主体数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通过“互联网+”的众筹融资模式,实现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和投资者,人人都可能成为民俗文化运作的主体;通过“一机在手”“人人在线”以及“电脑+人脑”的融合,促成互联网思维和民俗文化实践有机结合,引爆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无限创意和创造力,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
“互联网+”丰富民俗文化现代表现力。网络信息时代之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传播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和时间局限。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交流的非在场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为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其一,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媒介综合运用音、像、图、文等手段,让人们在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等全新视野下便捷、经济、多样地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便于人们通过网络技术的搜索引擎,发现不同民俗文化。通过网络信息的复制、发布,传递传播民俗文化,通过虚拟的民俗文化场景,体验各地民俗文化。其二,______________。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流变,民俗文化的界域性完全被打破,它不再为某一区域或局内人所独享。“互联网+”更是加速了民俗文化在线化、数字化进程,使民俗文化真正成为任何人可以“在场”或“在线”体验的文化事象,实现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络的跨界融合性、链接性、开放性中活态传承发展。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互联网+”视野下,人们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新媒体的客户端,促进民俗文化的现代形式转换和跨时空传播,不仅打破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让人们获得超越传统民俗体验面和即时性的体验效果,而且,基于“开放、链接、分享”的价值理念,建立了一个更为包容、连贯、共享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入乡随俗”的价值内涵。
(摘编自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既可催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也可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B.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重合,其价值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延伸。
C.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人人都可成为具备强烈参与意识和使命感的民俗文化运作主体。
D.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和跨区域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消除了地域特色。
D [D项,“消除了地域特色”错,原文是说“民俗文化的界域性完全被打破”,没有消除地域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对传统民俗的取代和照搬,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没有“互联网+”,端午节旅游就不会成为秭归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不会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使人们能更全面地体验民俗文化。
D.民俗文化在线化、数字化,使人们获得真实的切身体验,实现了在互联网络中的活态传承发展。
B [B项,“没有‘互联网+’……端午节旅游就不会……”说法绝对,原文是说“湖北秭归的端午节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
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2022年云上“行彩桥,迎福瑞”活动正式上线,揭阳市民通过小程序网上闹元宵,市民不仅可以“云”行彩桥、摸狮祈福,还可以下载精美海报分享祝福等互动场景。
B.某数字阅读平台重磅推荐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新作《铁骨铮铮》,作品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铁路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共建银西高铁的感人故事。
C.“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云推介会以“云游”的方式连线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等标志性打卡地,结合丰富的曲艺、面艺的展示和表演,让网友们足不出户尽享山西民俗文化。
D.聊城棉文化手工博物馆爱国主义服务站揭牌,博物馆借助网络平台在直播间现场展示结婚喜被手工缝制过程,采用连线问答的方式向广大网友科普传统婚庆文化。
B [第二段的观点是“‘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B项,某数字阅读平台重磅推荐网络作家作品,不属于“互联网+”视野下的活动,没有借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等。故选B。]
4.请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分论点二、三,每空不超过15字。(4分)
[解析] 语段主要是说“互联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分析画线句“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方式”,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成句。其二,根据“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流变,民俗文化的界域性完全被打破,它不再为某一区域或局内人所独享”概括出:突破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范围。其三,根据“建立了一个更为包容、连贯、共享的文化生态系统”概括出:重构了民俗文化新生态。
[答案] 突破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范围 重构了民俗文化新生态
5.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担当,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①充分认识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利用互联网络发掘民俗的资源潜能。②充分发挥个人创意和创造力,创新民俗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③了解借鉴世界民俗文化发展,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增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
[解析] 结合“‘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延伸”可知,充分认识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利用互联网络发掘民俗的资源潜能。结合“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思维……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知,充分发挥个人创意和创造力,创新民俗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结合“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设备终端随时随地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个性化地参与网络民俗体验”“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和投资者,人人都可能成为民俗文化运作的主体”“促成互联网思维和民俗文化实践有机结合,引爆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无限创意和创造力,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可知,了解借鉴世界民俗文化发展,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增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 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 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 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答案】B
【解析】A项,“第一部”过度解读。《茶经·续茶经》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并不能证明《茶经》是第一部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C项,“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以偏概全,原文只强调“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并没有说产品产品核心竞争转为包装的竞争;D项,“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与“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强加因果,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 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 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 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答案】C
【解析】“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可知:导致一些品牌跨地域扩张失败的原因应是这些品牌的竞争没有根植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 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 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 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答案】A
【解析】材料一主要介绍茶文化的对外传播。A项,强调《茶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传统文化,符合题意;B项,强调宋代茶文化的繁荣;C项,强调话剧《茶馆》演出受到欢迎;D项,强调茶文化的创新产品。
4. 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②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
②根据材料一“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功能更加丰富。
5. 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
【答案】
①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新中式”茶;
②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
③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本内容与图片信息相结合。
①根据材料一原文“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和图中“从五千年的云雾中走来,沐浴着中华的阳光”可知,在经营理念方面注重文化传承与弘扬。
②根据材料二原文“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和图中“我是新潮的中国茶品”可知,在品牌形象方面注重追求新潮,创新茶品。
③根据材料二原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和图中“E时代”可知,在营销手段方面注重线上线下二元销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5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精做选择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
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
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
C.地质记录显示,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成倍地增长。
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
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
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以及思想控制的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则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
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穷”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被称为“工”?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工”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到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如“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性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工”,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
(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
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
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
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人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
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
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营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网络民俗就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以网络技术手段和语境为载体,由广大网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新兴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它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出新的现代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借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文化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在线”与“在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一种“活的”民俗文化实践、体验和消费路径,使民俗文化真正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用网络民俗取代传统民俗文化事象,也不是把传统民俗文化原样地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运行,而是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资源意识与核心价值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思维,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业务、模式等全方位的“活性状态”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提升民俗文化资源潜力。“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但不等同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的重合,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延伸,有的被构建为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有的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有的则被活用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湖北秭归的端午节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让游客在网络平台预定生成订单后,便可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包括祭祀屈原、龙舟赛等在内的当地端午节文化习俗和文化产品资讯,帮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也使得端午民俗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互联网+”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设备终端随时随地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便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个性化地参与网络民俗体验等,从而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限放大民俗文化传承主体数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通过“互联网+”的众筹融资模式,实现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和投资者,人人都可能成为民俗文化运作的主体;通过“一机在手”“人人在线”以及“电脑+人脑”的融合,促成互联网思维和民俗文化实践有机结合,引爆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无限创意和创造力,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
“互联网+”丰富民俗文化现代表现力。网络信息时代之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传播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和时间局限。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交流的非在场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为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其一,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媒介综合运用音、像、图、文等手段,让人们在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等全新视野下便捷、经济、多样地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便于人们通过网络技术的搜索引擎,发现不同民俗文化。通过网络信息的复制、发布,传递传播民俗文化,通过虚拟的民俗文化场景,体验各地民俗文化。其二,______________。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流变,民俗文化的界域性完全被打破,它不再为某一区域或局内人所独享。“互联网+”更是加速了民俗文化在线化、数字化进程,使民俗文化真正成为任何人可以“在场”或“在线”体验的文化事象,实现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络的跨界融合性、链接性、开放性中活态传承发展。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互联网+”视野下,人们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新媒体的客户端,促进民俗文化的现代形式转换和跨时空传播,不仅打破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让人们获得超越传统民俗体验面和即时性的体验效果,而且,基于“开放、链接、分享”的价值理念,建立了一个更为包容、连贯、共享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入乡随俗”的价值内涵。
(摘编自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既可催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也可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B.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重合,其价值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延伸。
C.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人人都可成为具备强烈参与意识和使命感的民俗文化运作主体。
D.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和跨区域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消除了地域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对传统民俗的取代和照搬,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没有“互联网+”,端午节旅游就不会成为秭归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不会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使人们能更全面地体验民俗文化。
D.民俗文化在线化、数字化,使人们获得真实的切身体验,实现了在互联网络中的活态传承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2022年云上“行彩桥,迎福瑞”活动正式上线,揭阳市民通过小程序网上闹元宵,市民不仅可以“云”行彩桥、摸狮祈福,还可以下载精美海报分享祝福等互动场景。
B.某数字阅读平台重磅推荐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新作《铁骨铮铮》,作品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铁路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共建银西高铁的感人故事。
C.“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云推介会以“云游”的方式连线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等标志性打卡地,结合丰富的曲艺、面艺的展示和表演,让网友们足不出户尽享山西民俗文化。
D.聊城棉文化手工博物馆爱国主义服务站揭牌,博物馆借助网络平台在直播间现场展示结婚喜被手工缝制过程,采用连线问答的方式向广大网友科普传统婚庆文化。
4.请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分论点二、三,每空不超过15字。(4分)
5.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担当,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 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 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 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 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 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 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 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 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 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 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 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