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打枣》这是一首活泼风趣,曲调明快生动的唢呐独奏曲,表现了河北农村人们在劳动时打枣的欢乐情景,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乐曲以吹奏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分为 5个乐段。第一段至第三段由唢呐、咔腔、口弦子分别演奏,三种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通过对比欣赏、多媒体视听相结合,让学生初步认识三种民族吹奏乐器,能够听辨其音色特点及各自丰富的表现力;在第四段速度加快,唢呐、咔腔、口弦子每种乐器演奏一句,这一乐段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巩固并检测学生对三种乐器音色特点的掌握情况;最后一段以极板速度进行,每一个音换一种乐器演奏,频繁的更换乐器,即表现了演奏者的精彩技艺,也表现了乐曲中男女老少在劳动时兴高采烈的情景,把气氛引到高潮。结尾运用咔腔模拟人的笑声,具有 10拍的时值,然后再咔腔的演奏下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乐曲,感受乐曲速度与情绪的变化,分辨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
2.认识唢呐、咔腔、口弦子,能够听辨其音色特点,理解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能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通过聆听《打枣》这首乐曲,增加学生对民乐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民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分辨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听辨出乐曲中演奏乐器的不同音色特点,理解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能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棒、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乐曲,完整感知
1.学生初听全曲,谈感受。
2.复听乐曲,利用打棒,感受速度的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速度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给你带来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跟着老师的声势动作,跟上音乐的速度,感受音乐节拍。四二拍的含义?强弱规律?
4.了解附点节奏,模唱音乐主题。A通过声势动作的变化,学习附点节奏,从了解音的重组,搞清楚原理,到听琴划拍练习,让学生能精准演唱。B用 da模唱音乐主题。
5.(播放课件)根据动态图形谱,感受乐曲分为几个乐段。聆听感受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
二、分段欣赏
1.视频欣赏前三个乐段,认识唢呐、咔腔、口弦子,感知音色特点。
(1)我们来分段欣赏,先欣赏前三个乐段,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这三个乐段用了哪三种乐器来演奏?并观察它的演奏姿势是怎样的?(播放演奏视频)
(2)认识演奏乐器
A唢呐的结构,音色特点。师:观察一下唢呐有哪几部分组成啊 听一听它的声音,它的的音色特点是 高亢明亮。
B认识咔腔与口弦子,对比聆听,感受两个乐器的音色特点。咔腔的音色特点?低沉浑厚;口弦子的音色特点?清脆透彻。
(3)模仿演奏姿势,听辨乐器音色
A欣赏前三个乐段,引导学生用动作区分三种乐器的音色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当听到唢呐的演奏时我们做唢呐的演奏姿势,咔腔呢 口弦子呢 一起来模仿做一做。
B聆听前三个乐段,随音乐模仿演奏姿势,听辨音色。
请同学们认真聆听,一起做动作模仿演奏姿势,注意听辨音色,动作要合上音乐的节拍哦!咱们的游戏开始了。(播放音乐)
2.音乐游戏,欣赏第四乐段.
A现在游戏升级了,请同学们分成三组,听到哪件乐器演奏时,相应的小组就起立做自己的动作,看哪个小组反应最迅速,动作能合上音乐的节拍,准备开始。学生体验游戏。
B聆听乐曲,相应的乐器组起身做动作,并听辨、记忆乐器演奏顺序。
3.聆听乐曲第五乐段,感受速度变化。
A聆听第五乐段,感受其变化。
B随视频一起模仿第五乐段演奏姿势,感受笑声是哪个乐器模仿的,笑声一共演奏了几拍?(播放第五乐段演奏视频)
三、完整感受乐曲,表现音乐。
1.乐器音色与人物形象
师:请看,上面是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下面是音色不同的三件民族乐器,你认为哪件乐器的音色适合表现哪个人物,将他们连起来,为什么 (不同的音色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2.创编动作表现人物形象。
3.完整表演(教师讲解表演要求)在前 4段时,我们分组起立表现相应的人物形象,到乐曲的 5段时,全体一起来自由表现。生随音乐进行表现。
四、拓展延伸
(播放两个视频)欣赏闫永强演绎的唢呐版《咆哮》和唢呐女神刘雯雯在悉尼歌剧院演绎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刷新学生对民族乐器唢呐的认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乐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喜爱之情,让中国民乐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植根生长!
师:在很多人看来,唢呐难登大雅之堂,只是乡间婚丧嫁娶时烘托气氛的鼓乐班子,不够悠扬动听,“土得掉渣”。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唢呐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接地气,它也可以更多元、更高雅、更时尚!闫永强演绎摇滚风格的唢呐版《咆哮》嗨翻全场,获得了大量年轻人的追捧,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唢呐女神刘雯雯带着唢呐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课堂小结。
从排斥、到接受、再到热爱,唢呐已成为刘雯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她说的那样,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百年非遗!是的,那既是理想,也是责任。在这里我也希望同学们也能热爱民乐,传承民乐!好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表演,让欢乐的乐声传天边。播放乐曲,学生进行表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以美育人,重视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的理念,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展开轻松愉快的体验,大胆自信的表现,并发表对音乐独特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热爱,发展了学生的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深化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我在教授欣赏课《打枣》时,引导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首先是完整聆听了四遍乐曲,每一遍都指出了聆听方向,有效地进行了对音乐的情绪情感、音乐主题的分析。先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深入挖掘了产生这种音乐情绪的原因,如速度的变化;通过打棒来直观感受速度的变化,并对比欣赏不同速度的乐曲带给人的情绪情感的不同,揭示不同的速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然后跟上乐曲的速度,利用声势动作感受节拍,学生们能认真聆听,兴趣浓厚,准确感受,积极性高。接着对比感受大附点和小附点节奏,从节奏的拆分和重组、模打、模唱,到学习音乐主题旋律,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并切实有效,学生学习和感受基本没有什么困难,都能准确模唱音乐主题,并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利用图形谱感受乐曲分为几个乐段,并感受音乐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巩固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
在乐曲分段赏析过程中,通过对比欣赏、多媒体视听相结合、肢体参与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进行了对音乐的表现要素的分析,指导学生听辨其音色特点及各自丰富的表现力,了解每个乐段的变化,并能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在最后的整体欣赏中,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每个乐段的变化、更准确的分辨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大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个体表现与合作展示都取得预设的效果,我的教学可能没有那么多看似新颖的环节,但每一个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在引导着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判断、思维、记忆。最后的通过两个视频,再次刷新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喜爱之情,让中国民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植根生长!
不足之处:
在聆听感受乐曲时使用打棒和声势动作,声音有点大有点吵,动作变换的稍频繁了些,还有过多的语言提示,有点干扰学生聆听音乐,还要在稍作调整。在认识唢呐、咔腔、口弦子,感受其音色特点时,有些仓促,对比感受还不够充分;课堂语言还需要更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