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4:26:11

文档简介

德阳市高中2022级第三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
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6小题,每
小题3分,共48分。)
1.周制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所涉皆大政,“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
焉。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小司寇的设置体现了
A,周王权力不断强化
B.国家大事由平民决定
C.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
2,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
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3.秦律规定,如基层社会出现“黔首不田作,市贩出人不时”“或不勉田作、缮室屋”等情形,“伍
长”需要告到官府进行惩治。这一规定
A.加强了社会治理
B.强化了中央权威
C.抑制了商业发展
D.完善了司法制度
4.表1为唐宋科举取士人数的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两宋时期
表1
朝代
取士(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代
6646
22.93
两宋
110411
345
A.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B.科举选拔程序更加完善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C.官僚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D.重文轻武政策得到贯彻
5.《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店铺大都临街开设,“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鸡皮每个不过十五
文,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为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这表
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城市的坊市并未分离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6.明朝各地各乡广泛设立“申明亭”,由本乡推举出五十岁以上的德行高望的老人并向官府备
案,民间纠纷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节,调节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这反映出明朝
A.儒家伦理成为审判依据
B.司法实践深受礼教影响
C.司法权逐步向基层转移
D.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7.清末,英国在上海创办了电气公司,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
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近代上海
A.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B.交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C.工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
D.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8.图1是1912年1月2日《民立报》刊登的一幅漫画。据图中信息可推知,作者创作该画意在



图1
A.批判国民党专制独裁
B.动员人民参加革命
C,宣扬主权在民的原则
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9.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
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被世卫组织誉
为“以最少投人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
A.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B.体现出我国制度优越性
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德阳高二期末 答案
1.周制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所涉皆大政,“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小司寇的设置体现了
A.周王权力不断强化 B.国家大事由平民决定
C.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
2.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3.秦律规定,如基层社会出现“黔首不田作,市贩出入不时”“或不勉田作、缮室屋”等情形,“伍长”需要告到官府进行惩治。这一规定在客观上
A.加强了社会治理 B.强化了中央权威
C.抑制了商业发展 D.完善了司法制度
4.表1为唐宋科举取士人数的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两宋时期
表1
朝代 取士(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代 6646 22.93
两宋 110411 345
A.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B.科举选拔程序更加完善
C.官僚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D.重文轻武政策得到贯彻
5.《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店铺大都临街开设,“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鸡皮每个不过十五文,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为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城市的坊市并未分离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6.明朝各地各乡广泛设立“申明亭”,由本乡推举出五十岁以上的德行高望的老人并向官府备案,民间纠纷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节,调节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这反映出明朝
A.儒家伦理成为审判依据 B.司法实践深受礼教影响
C.司法权逐步向基层转移 D.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7.清末,英国在上海创办了电气公司,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上海
A.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B.交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C.工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 D.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8.图1是1912年1月2日《民立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大写“恭祝中华民囻万岁”,以“囻”代替“国”。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该画意在
图1
A.批判国民党专制独裁 B.动员人民参加革命
C.宣扬主权在民的原则 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9.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被世卫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
A.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B.体现出我国制度优越性
C.得益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D.消除了城乡间医疗差距
1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巴以、叙利亚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在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名列第一。这些事例说明中国
A.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 B.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C.积极推动区域和国家合作 D.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原则
11.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12.在古希腊,平民会通过公民大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使用暴力手段也很常见。如萨摩斯的平民与雅典联合发动暴动反抗贵族阶级,并取得成功,最终掌管城邦事务。这说明在古代希腊
A.雅典民主政治最发达 B.平民参政受到一定制约
C.公民大会已形同虚设 D.贵族逐步退出政治舞台
13.工业革命的发展给19世纪的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工人阶级生活贫困,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贫富分化日益凸显
C.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14.表2是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表2
A.多中心的贸易格局形成 B.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C.政治制度决定贸易兴衰 D.英法资本主义走向衰退
15.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便开始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社区新政”等战略,推行公益、普惠性的社区项目和社区服务,组织社区互助小组、社区安全小组等。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A.推动了基层自治的发展 B.扩大了政府社会服务功能
C.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和巴拿马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运河的开通
A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C .刺激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D .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游徼徼循禁贼盗”。唐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已有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趋势。此时,民间 “耆老”替代了秦汉以来的“三老”。宋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然“保”“甲”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皇权” 的附庸。
——摘编自高福顺《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晚清与民国政府都试图在基层设置乡镇等正式的国家机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旧有的乡绅、宗族等地方精英打着地方自治的名号进入官僚体制,并且在失去了科举制赋予的国家功名制约后,开始逐渐向土豪劣绅转变,凭借国家的名义大肆掠夺乡村财富。“乡村的实际统治权为各种各样的传统力量所执掌,由此形成新型的( 也是形式上的) 中央政权与旧式( 却是实质上的) 乡村统治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汲取与强制能力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摘编自候绪杰《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定位与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简析其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7.(20分)
(1)基本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4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和控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6分)
(2)变化:主导力量由传统乡村精英变为土豪劣绅;基层社会的职能与权威受到冲击;宗法伦理体制逐渐瓦解;基层社会矛盾激化。(4分)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会的社会环境;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洋米在进口在结构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和时域性特征。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8.(20分)
(1)背景: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高产作物比一般农作物的适应性强;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加强。(4分)
影响:减轻人口压力,缓和人地矛盾(提高备荒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丰富物质生活);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6分)
(2)特点:洋米的进口在数量显著增加;总体上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分)
原因:受耕地、人口等历史因素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列强军事侵略造成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加深;工业革命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为以下十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些经验饱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是历史规律的昭示。
——摘编自《全面把握“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党的奋斗经验中的一点或几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12分)
示例
论题:坚持统一战线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分)
论述:1923年,中国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实现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进行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革命统一战线,打土豪分田地,进行根据地的建设等,推动我党实力的壮大,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推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9分)
综上: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小结提升可酌情加1分,但总分不超过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