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
1.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该《决议》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 )
A.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B.体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 D.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某派思想家强调“任物自然”,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这一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人,掌班、领班人数不定,设贴刑二人,“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司法机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程度显著提升 D.皇帝借助宦官对抗外戚
4.1960年,鞍钢公司创造出“鞍钢宪法”,指的是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实行工人群众、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该制度体现了( )
A.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生产技术的革新意识
5.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
A.文化交流与认同B.儒家观念的形成C.国家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的确立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秦亡于( )
A.分封制度 B.宦官干政 C.郡县制度 D.不施仁义
7.元朝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王公贵族、情报人员、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元代交通建设( )
①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是秦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9.李贽在评点《水浒传》人物时,最瞧不起的就是宋江,认为这个人是假道学,装出来的,而他最赞扬的就是黑旋风李逵,认为李逵出身市井,实话实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一看法( )
A.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转型 B.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
C.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诠释了经世致用内涵
10.(女真族)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作为业。……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女真族的习俗( )
A.深受中原生产生活影响 B.反映女真与汉族一体同源
C.取决于东北的自然环境 D.有利于扩大女真政权规模
11.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 建立外交关系”。这( )
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B.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峰
C.落实“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2.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西夏)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马端临意在说明,当时西夏( )
A.经济依赖性较强 B.国力日渐衰弱 C.军事战斗力强大 D.榷场贸易发达
13.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豪强田庄:“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其主人有“富拟封君”的地位。这一局面( )
A.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B.推动均田制走向瓦解
C.增强了地方诸侯力量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4.据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城垣、外城以及大型水坝坝体,加上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 )
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城市建设水平领先
C.社会动员能力较高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15.关于“共和行政”,存在两种不同记载或表述: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二是“周公、召公行政”,主要见于《史记》。《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 )
A.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 B.上述较晚文献的记载
C.未采用上述文献记载 D.上述文献的综合记载
16.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安庆军械所
17.这条定律既可适用于苍茫的宇宙,也可运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它的发现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该定律的发现者是( )
A.牛顿 B.法拉第 C.达尔文 D.爱迪生
18.“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
A.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B.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19.有论者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总结为“和亲”“赂遗”“互市”“征伐”“藩属”“封赏”“朝觐”“质子”等并存的八种方式。西汉初期对匈奴政策( )
A.体现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B.与国力强弱密切相关
C.以武力征伐为主要方式 D.开启了朝贡外交先例
20.先秦三代是指( )
A.尧、舜、禹B.夏、商、周C.启、汤、文王D.禹、启、汤
21.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
A.元朝 B.清朝 C.明朝 D.唐朝
22.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程朱理学思想兴起D.崇文抑武国策确立
23.董仲舒在《王道》中提出:“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五帝三王之治天下,……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德恩之报,奉先之应也。”这表明他主张( )
A.尊崇儒术B.春秋大一统C.天人感应D.德主刑辅
24.汉初政治家陆贾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据此可知,陆贾( )
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崇尚秦朝政治制度D.批判汉初奢靡世风
25.汉代辞赋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空间上,东南西北四面铺陈;数量上,植物动物世间能概括描述到的一切物体;体积上,山高水远,烘托夸大;用词上,极尽铺排,繁文缛丽。这反映出汉代( )
A.百姓生活富足安定 B.社会环境宽松和谐
C.恢弘豪迈的统一气象 D.民族交融的繁荣局面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的繁荣使得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初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最大的贡献是培养国力,但不适合于统一大帝国的治理。为了从意识形态方面维护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采纳儒家出身的官僚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国思想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儒学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任用中央高官主持考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东汉中后期到隋唐选官方式与标准的变化,简析科举制的意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到隋唐时期选官依据的变化情况,并概括科举制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D3.C4.A5.A6.D7.C8.B9.B10.D11.A12.A13.D14.C15.B16.B17.A18.D19.B20.B
21.22.B23.C24.B25.C
26.(1)表现: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有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远洋贸易范围拓展;海外贸易商品种类丰富;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任意2点)
原因:宋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并通过立法保障贸易发展(政府重视,大力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任答3点)
(2)主要特点:连续性(从未中断);创新性;承继性(继承发展);多样性(包括多种文明);包容性;本土性;凝聚性;地域广泛;内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任答2点)
现实价值: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凝聚民族意识,塑造民族性格;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任答3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7.(1)原则: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回答2点即可;回答仁、礼亦可)
原因: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形势。
(2)原因:加强大一统帝国治理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
评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塑造民族共同心理;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缺陷:缺乏祖统;缺乏抽象哲学理论解决:韩愈继承孔孟儒学,复兴儒学;融合佛道相关理论
28.(1)选拔门生故吏为官;官员相互嘱托关照,腐败盛行;外戚宦官任人唯亲;地方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特权。
(2)方式变化:从推举到考试。标准变化:从门第高低到才学。
意义: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社会形成尚学风气,提升社会知识文化水平;选官相对公平公正;用考试方式选官为后世西方所借鉴,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贡献。
29.(1)变化:由重门第(家世)到重考试成绩。
背景:经济发展使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隋朝统治者要求削弱地主豪强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阻碍人才的选拔。
(2)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3)影响:积极: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思想,压抑个性。
30.(1)背景:社会出现转型,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辅佐;学术下移,各流派思想的传播。
(2)认识:百家思想都为后来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百家争鸣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