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3.9《故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3.9《故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3 08:13:59

文档简介

《故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篇小说,选自《呐喊》,通过记述“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所见、所闻、所感,突出了故乡由欣欣向荣到日渐衰败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精神的麻木和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平等的关系的渴望。鲁迅先生把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冷静透彻的分析通过人物的“变” 生动地表现出来,所以,我在教学时抓住文章中的对比手法,以此为教学的核心。
二、教学目标
1、品析重点语段,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小说主题的写法。
3、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通过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了解,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发现我所教的九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能主动学习,部分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引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案时,抓住了作品的线索。因为本文人物较多,并且这些人物各有变化,加之作者在亲眼目睹的故乡景色之中,不时穿插了回忆中的故乡,所以学生抓住线索阅读,就不会对复杂的情节、人物、情感产生理解上得困难。另外,我重视活动设计。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作者运用对比突出人、景、情的变化的写作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六、教学法说明
使用ppt制作的教学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在本节课教学中,能简要概括,提纲挈领的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能形象生动的把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展现出来。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迅先生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
教师板书课题:9、故乡
学生思考回答: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开门见山的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展示幻灯片:教学目标
1、品析重点语段,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小说主题的写法。3、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名学生朗读教学目标,大家边听边理解记忆。
师生共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展示幻灯片:
阅读课文1——5段,思考以下5个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三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5、“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学习小组讨论情况,深入需要帮助的小组适时点拨指导。
1、全班齐读课文1——5段。
2、跳读课文,小组之间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回答5个思考题,其他同学听后,评价补充纠正,教师适时评价点拨。
4、在学生回答问题期间,结合重点语段,请同学再次朗读,品味。
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补充纠正,充分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哪些地方介绍了“我”记忆中的故乡?描写记忆中的故乡运用了哪些表示色彩的词语?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现实中的故乡衰败萧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起到衬托的作用。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
1、教师展示幻灯片:
细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比较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
2、教师展示幻灯片:
少年闰土形象:小英雄
中年闰土形象:木偶人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小组之间讨论归纳闰土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深入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1、教师展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讨论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主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1、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表现闰土变化的表面原因的语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闰土变化的深层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写作背景,帮助理解文章主旨。
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小结: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作者对闰土怀着怎样的感情?
1、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达到情感教育的渗透。
达标测评:
教师展示幻灯片:
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3、“种出东西来,挑出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4、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教师布置回家作业:将幻灯片中的思考题整理在作业本上。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巩固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分析文本,赏析语句的方法。
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9、故乡
对比——起衬托的作用。
变——景;人;情。
闰土——少年:小英雄
中年:木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