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地位:《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理清曲折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4、树立正确金钱观,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平时学习与测验中所教班级成绩较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较强,学生学习热情高,能学以致用;但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听课效果不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多媒体课件,采用朗读、复述、圈点勾画、自主合作、辩论等学习方式,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迁移、小结、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有人说钱能使黑的变成白的,能使丑的变成美得,能使亲人反目成仇,能使仇人握手言和……钱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还是让我们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寻找答案吧。
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
2.检查预习
3、补充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复习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的安排, 那本文的情节是如何的呢? 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简介作者
人物,情节,环境。分为四个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阅读文章,划分层次。
.检查预习
复习小说常识,整体感知课文。
三、深入探究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悟读对于勒的称呼
快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请学生概括人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称呼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多变的称呼?
3.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分析人物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2)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补充)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技法鉴赏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点染方面都很有特点,找出实例来欣赏。
四.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遇见于勒,你会怎么处理?正方:坚决躲开 反方:不能躲开
请以充分理由进行辩论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讨论
对于勒的称呼从情感和用词上可以分为两类:(1)褒义的;(2)贬义的。
归纳: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多次,用什么称呼取决于于勒是富有还是贫穷,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列举语句、揣摩人物心理,逐句分析、讨论,最后归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
思考讨论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找出并分析作用
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
分组辩论
总结本课收获
学会判断文章主要人物
通过于勒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创作于勒这一形象的深刻目的:借小人物来反映深层的社会问题,揭示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在当时的社会里,金钱能左右人们的社会关系、能操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在他们眼里:钱大于情。这是他们对待同一个于勒而用不同的称呼的直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呢?客观原因是:他们穷!但是,穷,能怪他们吗?
理解人物特点及作用
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学习写作技巧
拓展迁移,联系生活,理解主题
进一步理解主题
作业
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课外练笔
培养想象力、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占钱 坏蛋、流氓、无赖;
有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没钱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