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
(考试形式:闭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面对应的表格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材料反映北京人特征的是( )
A.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B.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会饲养家禽 D.会纺织、制衣
3.“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这里”指的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 B.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C.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D.夏、商、周的建立和发展
5.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6.《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中国最早的“小康”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7.“从武王开始,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8.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文字可考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9.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盘 D.青铜面具
10.《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出现( )
A.分封制瓦解 B.诸侯争霸 C.贵族等级 D.秦国统一
11.在某历史展厅,小吴同学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2.史书记载:蜀郡郡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该工程完工后,既可以行舟,又可以灌溉田地,百姓深受其益。该工程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阿房宫
13.《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C.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D.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5.从下面三幅图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 )
A.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国家
C.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D.由分裂走向统一
16.《国史十六讲》中提到“(秦始皇)起先把全国分为36郡,以后又增至40余郡。”反映出秦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7.“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材料评述的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黄巾起义
18.2021年12月14日,汉文帝之墓“霸凌”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他和之后继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地方恶势力强大 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20.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21.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末年提出“治未病”思想的是( )
A.黄帝 B.扁鹊 C.张仲景 D.华佗
2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够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图的是( )
A. B. C. D.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山西南部的羯人,从事农耕,善于织布。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商业繁荣 D.对外交往
24.“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顾恺之 D.司马睿
2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该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小题18分,共50分)
26.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 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片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交流篇】
材料三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发展篇】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分)
(2)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材料二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大大增强?(至少写出2个,4分)
(3)材料三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1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带来的影响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2分)
27.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图示中的历史】
材料一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武帝纪》
【货币中的历史】
材料三 请认真观察下面两个钱币。
图(a) 图(b)
【评价中的历史】
材料四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摘编自《史记》
请回答:
(1)解读材料一中示意图,图片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有何作用?(2分)
(2)材料二这段史料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2分)
(3)材料三中的图(a)所示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2分)?图(b)是哪个朝代使用的钱币?(2分)
(4)根据材料四,你怎样评价汉武帝?(2分)
28.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之形成】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化之交流】
材料二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三 “魏主”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魏逐步强大,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中华之复兴】
材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2分)。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2分)
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C C D A B A B B A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B A B A C D A B D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小题18分,共50分)
26.(1)铁农具(1分)、牛耕(1分);
(2)商鞅变法(1分);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耗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4分);
(3)丝绸之路(1分);影响: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答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答到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4分)
(4)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4分)
(5)因素: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经济交流;安定的局面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7.(1)颁布推恩令;(2分)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分)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有2个以上错别字不给分,2分)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分)
(3)五铢钱:(2分)秦朝(2分)。
(4)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答到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2分)
28.(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戈一族之形。(2分)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2分)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答到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2分)机构:西域都护(2分)
(3)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等。(4分)意义: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到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2分)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