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五册第六课表演《捉迷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捉迷藏》。
2、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捉迷藏》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歌曲是3\4拍,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结构。形象生动,很有童趣,也表现了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体会歌曲表现的四季的变化。
2、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三拍子节奏,并能用动作表现拍号强弱规律。
3、能为歌曲创编动作和模拟声响,加入歌曲中,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捉迷藏》,并能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难点
唱准一字多音和附点音符节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铁、串铃、铃鼓、沙蛋等打击乐器。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师生互动游戏“捉迷藏”。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掌握音乐中的重音,以聆听感受音乐音乐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创设音乐课学习的气氛。】
2、音乐律动“奥尔夫音乐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看图片、看文字提示,随音乐节奏加入动作,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提高学生注意力,为歌曲学习做好铺垫。】
在打击乐器图形谱中发现问题,掌握音乐知识。
看图片-通过四副图片说一说四季的变化。通过四季的变化说一说四季的颜色。通过四季的颜色说一说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增强对自然的喜爱。】
听音乐,找一找四种乐器,是怎么演奏的,哪两种乐器是配合演奏的。
请学生到前面演奏。(四个人带领三组)
【设计意图:通过“四”这个数字与歌曲隐线贴合,四个季节、四个娃娃、四个颜色、四字词语、四种打击乐器,提升音乐与人文学科素养。】
看图形谱,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学习和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认识打击乐器(三角铁、串铃、铃鼓、沙蛋)节奏、三拍子强弱规律、长音、短音、音乐分两部分。】
学唱表演歌曲《捉迷藏》
初听歌曲,说一说:谁在捉迷藏?
再听歌曲,说一说:春夏秋冬四个娃娃藏在了哪里?(春-春暖花开、夏-烈日炎炎、秋-五谷丰登、冬-寒风刺骨)
复听歌曲,用动作变现:花丛中、草帽下、谷堆堆、棉褂褂。
跟音乐唱歌曲。提示身体的律动感(三拍子)。
歌曲处理:唱的时候注意什么?提示一字多音和附点节奏。谷堆“堆”字,提示响指或比心动作。
跟音乐演唱,加入动作表演。(歌词图片)
跟音乐表演唱,加入打击乐器伴奏。(4个学生在座位上演奏)。
【设计意图:演唱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学习形式。演奏是进行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开展音乐创造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在演唱、演奏实践中 ,增强音乐理解、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
编创与拓展活动
1、看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的变化?听到了什么声音?(鸟叫、雨声、风声)
2、学生用人声(鸟叫喳喳)、纸张(风声呜)、沙蛋(雨声沙沙)分别模拟声响,加入歌曲中(第一部分演唱歌曲,第二部分长音处)。
【设计意图: 编创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发掘、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表演:演唱组、器乐组、声响模拟组,跟音乐加入表演。
师生舞蹈跳一跳:随音乐2人或多人拉手跳一跳。(三拍子律动)
【设计意图:歌舞表演是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艺术活动,有助于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
总结
学习优美的歌曲,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与音乐相关的现象和活动,探究、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创造生活中的音乐。
八、板书
捉迷藏
视频、图片、图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