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你能数出多少根吗?(生数)她是一根一根的数的,你还会怎样数?(生答)生活中我们经常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不管怎样数它都有20根。
2.(拿另一捆小棒)猜猜这些有多少根?(生猜),100比20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上学期所用的小棒,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认识100,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后,进一步体会100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培养学生的数感。】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活动数小棒:
先估一估有多少根小棒。2.再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棒。要求: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们小组有多少根小棒。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借助小棒,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点拨诱思,质疑解惑。
展示没有捆的和捆起来的做比较,哪个一眼就能看出你们有多少根小棒?
从学生数的小棒中抽取数。(28)A.你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吗?你怎么看出来的?B.原来我们可以让10来帮我们数数,你看到了几个十?几个一?C.你能把这些小棒放入计数盒中吗?为什么这样放?D.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分别表示什么?E.怎样写呢?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继续抽取数。(55)A.这个数是多少?写出这个数。学生板演,集体订正。B.为什么会出现2个5?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C.往后继续数5个数,同桌数一数,一块数。用小棒数,体会59的下一个是60,小棒要再捆一捆。D.从60数到70。同桌数,学生扮演小老师用小棒带领大家一块数。说一说70的组成并写出70。E.接着数2个数(72),说72的组成。
继续数,边数边操作。A.集体数,用小棒和计数盒10个10个数,72、82、92。再1根1根数,93、94、95、96、97、98、99。B.再添一根是多少?(100)各位怎么办?(满十捆起来)10个一是1个十。C.十位有10个十,怎么办?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D.用计数器演示一遍。E.我们除了可以数出100根小棒,你还可以数出100个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活动,将难点突破,感受“十”的作用,同时丰富学生数数的方法与经验。借助小棒与动态的演示,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与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课堂实践,拓展巩固。
1.100根小棒,如果我们一根一根的数,100里面有( )个一。如果我们十根十根的数,100里面有()个十。如果我们一百根一百根的数,100里面有()个百。
让老师看到100根手指。学生思考,学生挑选10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字。并贴在黑板上。老师今年34岁,应该放在哪里?离30近还是离40近?老师体重68千克?应该放在哪里?离60近还是离80近?
3.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几个这样的数字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将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巩固,也是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基本反馈。同时培养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全课小结,归纳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生活中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且通过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以后的学习作一个简单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