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6:31:50

文档简介

陆河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5.我国神话传说中嫘祖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被尊称为“先蚕”。考古也频频发现与蚕、
丝有关的实物资料(见下两图)。这表明
七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灰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
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左图西阴村遗址出土人工切割的蚕茧
右图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距今5500年)
(距今5300年)
试卷上。
A.嫘祖养蚕抽丝是真实发生的
B.只有考古发现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C.神话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6.《礼记·礼运》中写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西周至春秋约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歌曲,如《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风》《齐风》《魏风》《卫风》《秦风》等,被称为十五国风。这反映了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推恩令的实施B.天文历法高度发达C.分封制的实行D.政府鼓励艺术创作
1.《尚书·尧典》中记述了尧的功德、言行,其中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
8.“乐悬”是西周时钟磬的悬挂制度。据《周礼·春官》记载,天子可以四面悬挂编钟编磬
诸侯三面悬挂,卿大夫二面悬挂,士单面悬挂。这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
辰,敬授民时。”以下考古发现可以印证这段记载的是
A.高度集权
B.法律严苛
C.等级分明
D.尊亲敬祖
A.浙江良渚发现的玉琮玉钺
B.陕西半坡出土的单鱼纹盆
9.甲骨文中的“舞”字表示一人手持兽尾或鸟羽起舞:“祭”字形似手持酒肉供奉神主:“车”
C.山西陶寺发现的古观象台
D.甘肃临祧出土的青铜小刀
字则将车轮、车辕、车衡表示出来。这说明甲骨文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各种类型的石器,这些石器采用打制
楷书


方法制作。这表明北京人
甲骨文
4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生活于旧石器时代
C.产生了爱美的意识
D.生活于新石器时代
A.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用于占卜吉凶
3.湖南禮县鸡叫城遗址(距今约5300~4000年)发现多处大型建筑台基,并发掘出体量巨
C.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
D.刻在龟甲兽骨上
10.《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
大的谷糠堆积,以及以平行水渠分隔的稻田耕作区。可以推断该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政由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方式是
A.尊王攘夷B.民族交融
C.百家争鸣
D.诸侯争霸
A.植物采集
B.狩猎动物
11.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斩敌一人之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由来。商
C.游牧渔猎
D.农耕定居
鞅变法中与该词有关的措施是
4.蛋壳黑陶高柄杯(如右图)工艺精美,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是山东龙山
A.奖励耕织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12.李冰父子注重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来修建都江堰,坚持“乘
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这表明当时
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则。这一做法体现了
A,社会分化较为明显
B.制瓷技术高度发达
A.工程设计巧妙美观
B.治水思想文化传承
C.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C.工程难度前所未有
D.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题4图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汕尾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C B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A B C C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D B A B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14分)(1)里耶秦简。(2分)信息:秦朝实行郡县制(2分)。
(2)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实施推恩令;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于国无益且百姓穷困,推行盐铁官营;社会思想纷繁不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分,每点2分)
(3)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的形成。(4分,每点2分,两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2.(14分)(1)趋势:民族交融。(2分,意思相近亦可。)
(2)特点:方式多样;内容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或者:胡汉观念淡化,民族隔阂逐渐减少)等等。(6分,每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等等。(4分,每点2分,两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3.(12分)(1)示例:编号2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8分,选择项目2分,论述6分,每点2分。)
(2)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支持;生产生活的需要;前人经验的积累等等。(4分,每点2分,两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说明: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