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县市区省级示范高中温德克英协作体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性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及试题分析
说明:试题分析和解析由湖北温德克英联合教研室语文组制作
1~5.D、A、C、【参考答案】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参考答案】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1. 【试题分析】
D选项“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错误,由材料二“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知,原文说的是“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见并没有“全面印证”。
2. 【试题分析】
B选项“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错误。由材料一“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徐旭生创设考古组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而是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
C选项“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错误。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学者张光直的观点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非“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选项“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错误。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应为中国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
3.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国考古学‘初心’”可以理解为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
A选项将考古的作用理解为“证经补史”。
B选项表达的是用于考古学的方法和考古学发现。
C选项“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体现了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
D选项表达的是古史研究,没有体现考古学的作用。
4. 【试题分析】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可知,第1段介绍了中研院史语所的成立。
由第2段关键句“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可知,第2段介绍了史语所的研究方法。
由第3段关键句“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知,第3段介绍了史语所的学科使命。
由第4段关键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第4段介绍了北平考古组成立、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
由第5段关键句“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可知,第5段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
由第6段关键句“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可知,第6段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材料一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5. 【试题分析】 定位明确。由材料“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知,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
方法科学。由材料“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可知,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
革故创新。由材料“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可知,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
功能完善。由材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可知,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6~9.A、C、
①惊讶。惊异于老人的热情、专注的神情举动,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心生同情。
④羞愧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羞愧,对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成全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1. 【试题分析】
A选项“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由原文“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可知,“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2. 【试题分析】
C选项“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
3. 【试题分析】
由原文“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我”惊异于老人的热情、专注的神情举动,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由原文“……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由原文“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可知,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心生同情。
由原文“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地使一个穷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羞愧,对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4. 【试题分析】
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由原文“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可知,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成全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由原文“……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等信息可知,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由原文“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可知,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由原文“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可知,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由原文“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可知,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由原文“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可知,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人:湖北鄂东温德克英教研工作室-温袭明)
10~14.BDF、C、C
(1)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2)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
【参考答案】
(1)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
(2)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
(3)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
(4)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
1. 【试题分析】
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
“深明博察”与“以垂荣名”是“欲”的两种情况,各自独立,BD处断开;
“不好”的宾语是“问讯之道”,宾语后F处要断开。
2. 【试题分析】
C选项“含义相同”错误。虽然/即使。句意:骐骥虽然跑得很快。/句意: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
3. 【试题分析】
C选项“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
4. 【试题分析】
(1)“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盛,用壶装。
(2)“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仪状”,仪容形状。
5. 【试题分析】
从“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心性;
从“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可知,他认为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
从“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让读书人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
从“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可知,他认为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
15~16.A
①虚实结合。“千里梦”是虚写,“残月”与“城鸡”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②以动衬静。“残月一城鸡”是以一城的鸡鸣来衬托夜的宁静,突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孤独。③视听结合。以视觉的“残月”写诗人的孤独,以听觉的“一城鸡”强化环境的幽静。④巧用数词。“五更”强调夜已深;“千里”强调与友人之间相隔千里,强化思念之深;“一城”强调鸡鸣声之多,突出环境幽静的同时,强化诗人的孤寂。
1. 【试题分析】
A选项“对故乡的怀恋”错误,诗人已远离朝堂多年,居家为母守丧,并未离家。
2.【试题分析】
颔联意思是: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中又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与你相会;梦醒时已是五更,鸡鸣阵阵,落月照着屋梁。
①虚实结合。“五更千里梦”是说梦中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这是写梦境,是虚写;“残月一城鸡”,这是梦想后的情景,残月在天,鸡鸣阵阵,这是实写。联系题目“梦后寄欧阳永叔”可知诗人梦中仿佛回到京城,跟随欧阳修去朝见皇帝,可见是对友人的思念;醒来只有残月和鸡鸣,并未真的见到好友,虚实结合正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②以动衬静。“一城鸡”写的是鸡鸣,写的是声音,可见当时天色尚早,鸡刚刚开始叫,这声音应该是远远传来,更烘托出夜的宁静;而诗人午夜梦回,只有残月相伴,鸡鸣更突出环境之孤寂冷清和诗人此刻内心的孤独。
③视听结合。“月”往往代表思乡怀人,更何况是一弯残月?这视觉描写烘托出诗人无人陪伴的孤独;“鸡鸣”是声音,是听觉描写,强化了环境的寂静,也烘托出诗人的孤独;
④巧用数词。此句用到了三个数词,“五更”表时间,强调夜已深;“千里”表距离,强调与友人之间相隔千里,强化思念之深;“一城”表数量,强调鸡鸣声之多,突出环境幽静的同时,强化诗人的孤寂。
17.【参考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渌水荡漾清猿啼 (3)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试题分析】
易错字词:臾、博、啸、鹃、渌、荡漾。
18~19.【参考答案】①阿斯巴甜是否安全 ②广泛存在于各种甜味食品中 ③是否致癌存有争议、 【参考答案】示例: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对于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做出禁售的决定。
1. 【试题分析】
第一空,根据前文“不少人担心:”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是人们担心的内容,而且其与后文“添加阿斯巴甜的饮料还敢放心喝吗?”应存在一定的并列或因果关系,故可填“阿斯巴甜是否安全”。
第二空,根据后文的例子“比如可乐、果冻、口香糖及很多食品中常见其身影”可知,阿斯巴甜因其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而被广泛生产应用,故可填“广泛存在于各种甜味食品中”。
第三空,根据后文“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可知,科学界对于阿斯巴甜是否会致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故此处可填“是否致癌存有
2. 【试题分析】
画线句的语病有:
第一处,不合逻辑,“避免不接触”双重否定,语意就变成要接触,不合句意,应删去“不”;
第二处,成分残缺导致的中途易辙,根据句意,该局主语应该是“各国”,“很多致癌食物”应是他们做出决定的对象,此处缺少状语介词“对于”,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故应改为“对于很多致癌食物”;
故句子应修改为: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对于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做出禁售的决定。
20~22.【参考答案】①. 波光粼粼 ②. 万马奔腾 ③. 气象万千、【参考答案】①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②原句将“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两类形容词分列在两句中;改句则放在一句中,不能突出其中的区别。、C
1. 【试题分析】
第一空,后文提到湖面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语境形容巨湖水面颤动的明净样子,故填“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
第二空,后文提到黄河水汹涌狂肆,语境强调黄河水浩大奔腾,故填“万马奔腾”。万马奔腾: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第三空,语境强调九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壮丽而多变化的景象,故填“气象万千”。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
2. 【试题分析】
原句“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形象上有相似点,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声音特点有相似点,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原句“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美、真纯、质朴”,将“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两类形容词分列在两句中,又使用“那么”加以强调和缓冲,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歌声,改句放在一句中,不能突出其中的区别。
3. 【试题分析】
文中加点词语的“好像”表示推测、联想。
A选项表示举例;
B选项比喻词;
C选项“似乎”之意,表示推测、联想;
D选项比喻词。
(解析人:武昌新世纪教研语文组-北智)
23.【试题分析】审题:
这的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陈氏太极拳的三种境界,即“招熟”懂劲”“神明”。“招熟”即熟练掌握和运用太极拳的各种招法,是基础;“懂劲”重在揣摩领悟,明其理,指向融会贯通;“神明”阶段就跳脱出招式的束缚,可以随机应变,指向“天人合一”,自然而为。另外,要注意本段中的“上乘”“中乘”“下乘”体现了命题者的倾向。材料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总结,“循序渐进”提示了三者是递进关系,“自然而然”则提示了应该有的态度。
由此看出,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是招熟,再到明理融会贯通,最后能够随心所欲,方达于化境。然而在这些阶段中,也象做学问一样要碰到好多困难,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必定要坚持不懈,精心琢磨才能豁然开朗,有所了悟,突破难关。不断地刻苦钻研,克服无数困难,才能得到精妙处。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做事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中心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可运用引证法,如联系《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论述、禅语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领悟,由技与道发散开来,进行层进式论证,可联系生活、学问,观照自我,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求知、生活、成长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立意:
1.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2.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功到自然成。
4.不可急功近利,只能顺势而为。2023-2024 学年湖北省部分县市区省级示范高中温德克英协作体高二
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性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
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
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
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
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
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
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
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
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
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
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
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
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
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
除种种国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
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
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
第 1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
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
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
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
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
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
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
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
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
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
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
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
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
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
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
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
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
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
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
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
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
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 )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得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
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 37 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
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
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
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
第 3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②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我将其近 60 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
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 1914 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衣着朴素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找到我。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
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
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
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
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
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
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
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
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精确地指着这张
白纸的某些地方,让我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
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
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
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
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
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
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
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
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
《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
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
“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
你们也听听。”
第 4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
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
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
这对我来说真是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
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
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地
使一个穷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
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
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
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
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
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
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
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
己的喜悦。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
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
笔。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
爱。
第 5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
实的严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
芒。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
心理表现。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那么,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
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
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
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
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
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
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
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
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
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
第 6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
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 A博察 B以垂荣 C
名 D而不好问讯之 E道 F则是 G伐智本 H而塞智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
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
的各族。
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
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14.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①
不趁常参久②,安眠向旧溪③。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第 7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④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释】①梅尧臣:与欧阳修为多年好友。当时作者正为母守丧。②趁:跟随。常参:五品以上官员须在
皇帝正朝日,去大殿朝见。③旧溪:指作者故乡宣城东西二溪。④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二人,
都担任高官,竹林七贤以洒脱狂放著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因为母亲守丧而远离朝廷很久,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关切、对友人的思念。而“向旧溪”也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恋。
B.诗歌颔联写诗人在梦境中跨越千里与友人相会,以及梦后只有一轮残月相照与一城鸡鸣相陪的情景,又
与标题中的“梦后”照应。
C.颈联“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浮生”句指人生不也和一
场梦一样。
D.尾联以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又以“竹禽啼鸣”代指往日潇散自在的生活,这是希望居高位的欧阳修
不改初衷,不要忘记朋友之间的情谊。
16.这首诗因其颔联见称于人,一些文学评论家以此联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请
对此加以赏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尖远望,也
“________”。
(2)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
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________”则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
(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
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
自豪之感。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 8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连日来,阿斯巴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本月宣布它“可能致癌”。不少人担
心: ① ?添加阿斯巴甜的饮料还敢放心喝吗?
阿斯巴甜是 1965 年出现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阿斯巴甜 ② ,比如
可乐、果冻、口香糖及很多食品中常见其身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为了警示人们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
症风险的物质,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对多种物质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阿斯巴甜虽被列入可能致癌
物的名单,但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
至避免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
做出禁售的决定。如酒精被列入致癌物名单,但酒、酒心巧克力等含酒精的食物,仍然合规销售且备受人
们喜爱。一罐减肥饮料,大约含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假设没有食用其他含阿斯巴甜的食物,一个体
重 70 公斤的成人每天饮用 9 罐以上,才会超过单日阿斯巴甜摄入量。
科学界对阿斯巴甜 ③ 。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所以世卫组织和各国食品添
加剂管理机构至今还未对它做出禁用建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控制阿斯巴甜的摄入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水汇为巨湖,水面 ① ,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它将射阳湖迁变的往迹湮泯了。早先,这
里是一片浅海湾,战国之后,长江淮河涌来,水挟泥沙,积留于入海口。堤堰在岸流与海浪相激之中隆起
了,逼远了海。射阳湖向海而生。一千多年后,黄河涌来了,如 ② ,一派狂肆。在它面前,淮河也要
惧惮三分,匆忙让出河槽,容它流向大海。那泥沙更是冲叠得猛,淤积得厚,把射阳湖隔作一个潟湖。沙
坝拦腰横阻,几乎断了湖和海的关联。
龙珠楼头,是眺览湖景的佳处。九水汤汤而来, ③ ,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
绿,水上的青纱帐!芦苇的歌唱,随第一缕风开始。 天风吹荡,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
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美、真纯、质朴。 我好.像.听到了
童年的歌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风吹荡,芦丛发出雄壮的声音。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发
出清越、激扬、昂奋、秀美、真纯、质朴的歌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
22.下列句子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词语“好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第 9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
A.通常大家要吃些粗粮,好像玉米、小米。
B.我的心好像变成了一块石头使劲地向下坠着。
C.他们俩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D.她的眼睛好像星星,那么闪亮、闪烁。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家沟太极拳发端于河南温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陈家沟太极拳讲求三境界:一是“招熟”,就是
在掌握太极拳推手基本要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太极拳推手的各种“招法”,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
此为“下乘”功夫;二是“懂劲”,重在个人悟性,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明白阴阳相克之理、刚柔变化
之妙,渐至从心所欲,此为“中乘”功夫;三是“神明”,表现为自然而然、随机应变,浑身无处不太极,
此为“上乘”功夫。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习拳者应循序渐进、自然而然。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QQABQQ6QggCgABAAAQgCEwW6CgOQkAEACIoOgBAMMAAAC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