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 2分,共 50 分)
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A.化石 B.文献 C.传说 D.影像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
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 10000 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
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
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右图中的物品出土于浙
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
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A. B. 骨耜及装有木柄的复原图人工取火 耕种土地
C.纺织制衣 D.制作陶器
4.《史记》提出“祖黄帝说”。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
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
络绎不绝。这体现了“炎黄子孙”的
A.民族认同感 B.大同世界观 C.民族差异性 D.民族自豪感
5.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
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了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6.《史记 殷本纪》记载“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材料记载的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 2070年 B.公元前 1600年
C.公元前 1046年 D.公元前 841年
7.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
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1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8.下列各项中,属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是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
9.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材料中的“中国之教”创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朝时期
10.右图中,秦推行的措施
A.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B.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D.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
11.刘邦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上述材料说明刘邦
A.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C.爱惜民力,收揽民心 D.足智多谋,胆大心细
12.《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状况,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13.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材料中描述的局面是
A.百家争鸣 B.楚汉之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4.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但这种纸质
地粗糙,使用不便。后来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
了很大改进和提高的是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蔡伦
15.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
大贡献。下列各项属于其医学贡献的是
A.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B.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C.发明了麻醉药剂“麻佛散” D.创编出保健体操“五禽戏”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2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16.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
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意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
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十多
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上述材料表现了司马迁①有理想、有目标,
勤奋好学②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③仗义执言,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④
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为
改变诗句中描述的这一状况,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推行屯田制
C.招揽人才 D.扩充军队
18.右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吴国定都建业,建业
是今天的
A.杭州 B.苏州
C.南京 D.上海
19.《新编中国通史》中记载“……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
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
十分频繁和密切。”上述材料记载的内容发生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20.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为相,锐意改革。
整顿吏治,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等。苻坚的这些举措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21.《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
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①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
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多种经营,
农业、手工业、商业共同发展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我国历史上以少胜
多的淝水之战有关,这次战役取胜的一方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3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23.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的表
现是
A.魏晋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B.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D.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24.右图是中国在 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他的主要贡献
是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②创制了当
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③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
千里船等 ④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
著名的是①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②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③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④甘
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26.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
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誉为“天
府之国”。
27.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 年,刘
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8.公元前 209年, 、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184
年, 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29.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
朝走向衰亡。西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乱,
史称“ ”,西晋从此衰落。
3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 》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 8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4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
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会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终
于实现了统一,若回头再搞分封,那就势必架空中央政权,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
而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断去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也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
安定和统一。
——摘编自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历史
影响。(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具有的进步性。(3分)
32.秦、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个朝代中任选
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简明扼要。)(每点 2分,共 8分)
材料:“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
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
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33.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中国对推动欧洲、
亚洲的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8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
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迎战、抵抗)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
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5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
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
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役?(2分)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2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曹公”一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此次战役的
关键性影响是什么?(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
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
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
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
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
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
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
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內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每个 1分,
除鲜卑族外,另外答出两个少数民族即可,共 2分)“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的措施
主要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6页 (共 6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A 2.D 3.B 4.A 5.A 6.C 7.D 8.B 9.A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B 18.C 19.D 20.D 21.D 22.B 23.D 24.A 25.A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26.甲骨文 都江堰 27. 202 25
28.陈胜 张角 29.外戚宦官 八王之乱
30.齐民要术 兰亭集序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31.(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点 1分,共 3分)影响:这些
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2分)
(2)进步性:避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定统一。(每
点 1分,共 3分)
32.答案(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
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
统”。(2分)
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实现了“政治一统”。(2分)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
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2分)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
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2分)
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
的大一统王朝。
答案(二)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 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结束了秦末的战乱,在汉武帝
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实现了“天下一统”。(2分)
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王封地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
现了“政治一统”。(2分)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
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了“思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 2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
想一统”。(2分)民族关系上,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实现了“民族
一统”。(2分)
综上,汉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
的大一统王朝。
(答案任选其一即可,共 8分)
33.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分)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
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2分)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
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到中原。(2分)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对推动欧洲、亚洲等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
贡献。(2分)(答出上述四个方面,意思相符即可。)
34.(1)赤壁之战(2分)人物:刘备、曹操、鲁肃、诸葛亮、孙权、周瑜、程普、
黄盖(写出其中四个即可,共 2分)
(2)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自恃兵强马壮,骄傲自满;孙刘联军制
定的正确战术,利用火攻。(每点 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 2分)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35.(1)匈奴、羯、氐、羌。(每个 1分,答出其中两个即可,共 2分)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1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答出其中一项即可,1分)
(2)方式: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
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每项 1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共 2分)意义: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开放、发展奠
定了基础。(2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 2页)
{#{QQABQQYUggCIABIAAAhCEwVICgOQkACACAoORAAIIAAAi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