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平均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平均分》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01 16: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平均分》
【教材简析】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
“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情境导入,教学例1。
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在分食物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他们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说说最喜欢哪种分法?(2)、学生汇报。
出示课题
、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
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不但让学生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还会用语言 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小组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分法不同,结果相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当物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设计意图:本环节 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探索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分小棒,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
2、分一分。 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成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加强 练习 加强 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师: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彰显生活数学的魅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