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A.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B.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D.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初显
2.周王既是天下“大宗”,又是天下共主。他与诸侯在氏族组织内是“大宗”与“小宗”;在国家组织内是“王”与“臣”。诸侯所获得分封地区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与周王关系的亲疏。据此可知,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是
A.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B.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C.王室能够直接管控地方D.贵族等级分封制与官僚制相结合
3.汉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为解决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隐患,汉武帝采取了
A.实行盐铁官营B.分设刺史
C.颁布“推恩令”D.任用酷吏
4.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曾三次颁布均田令。其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丁男”“中男”授田数量略有调整。与此同时,唐朝还划定“宽乡”和“狭乡”,其中,狭乡只按法定数额的一半授田。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A.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B.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
C.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顽疾D.易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困难
5.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B.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D.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6.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C.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7.下图中的数据变化主要说明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D.南方的政治局面稳定
8.宋朝,在“草市”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居民聚居的“草市镇”。许多以往用于屯兵的军镇也开始向商品交易的集镇演变,成为“草市镇”的主要来源之一。史载,熙宁九年(1076)“路”管辖下的“草市镇”约为27600处。这说明
A.城镇传统功能逐步丧失B.商业繁荣影响市镇发展
C.行政区划制约市镇布局D.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化
9.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一直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A.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10.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怨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B.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D.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11.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难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的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A.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崛起
C.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D.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12.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但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清朝的“乾隆通宝”等。由此可知,铜钱上铸有文字
A.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B.确立铜钱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
C.有较高的历史价值D.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
1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据此可推断晚清关税变迁
A.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推动了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
C.服务于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D.增加了列强的资本输出成本
14.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B.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C.当时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D.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湖南
15.下图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A.工业制造的技术水平领先B.国内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
C.产业结构的比例日益失衡D.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16.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方向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本质不同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17.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
A.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B.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
C.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D.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18.有学者说:“光荣革命后,激烈的政治变动在英国始终都没有出现……英国宪政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如1742年,沃波尔的下台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后来这一做法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同时,英国统而不治的虚位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制动阀”和“缓冲器”的作用。这说明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
A.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点B.始终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
C.促使议会正在丧失对内阁的制约D.阻滞了政党政治正常发展
19.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文学创作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D.隐含了作者对英德矛盾的担忧
20.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期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将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21.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历任美国总统仍会受到种种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不急于补充,以此作为获得支持的筹码。这说明美国
A.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B.政党分肥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C.总统权力受到文官制度制约D.文官系统冲击分权制衡体制
2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于德国
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23.某条运河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该运河由法国人在1881年开始建造,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运用了大量现代工程手段,最终运河于1914年8月15日完工。这条运河的开通
A.体现了非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活力B.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C.成为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上通道D.极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航程
24.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B.“滞胀”局面的出现
C.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福利国家”的建立
25.下图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
A.反映了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的变革
B.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和谐共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背景下,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民众乐于记诵戏剧内容,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剧中流畅的表达和优美的修辞,甚至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柏拉图认为,“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对于古希腊戏剧观众而言,他们所记住的不仅仅是戏剧人物的言谈和修辞,同时还有戏剧台词的内在逻辑结构,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全剧末尾,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中消失,歌队也跟着不见了”。今人阅读剧本时,凭借共情与想象力依然能够体会到剧场中心灵的震撼。
——摘编自颜欣萌《古希腊戏剧与公民教化》
材料二 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随着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政府对民众的伦理道德要求更加严苛,“绝对道德”精神愈加明显。如在唐英的《芦花絮》中,闵损为打消父亲休妻的决定,不惜将错处全归为自己,甚至愿以死明志。清代禁毁戏曲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查禁,如康熙十三年,礼部复魏象枢上奏禁止刊卖淫词艳曲;乾隆元年,工科给事中闾纮玺奏请严禁京畿演戏。此外乾隆时期曾令办理纂修《四库全书》处、军机处两处机构参与到禁毁戏曲剧本的活动中,这也是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机构查禁戏曲。
——摘编自周妙中《清代戏曲史》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国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光明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戏曲的社会教化不同于古希腊戏剧之处并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传统教化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10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亿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贸易的特点。(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还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再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