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振动停止了
2.学校在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时,会拉响警报。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节奏快
3.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下列声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
6.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如图所示,它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7.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里,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而一些机器的轰鸣声也能使人心烦意乱。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如果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只要爆炸足够剧烈,地球上的人也可以听到
C.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快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8.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开车时不乱鸣笛就是其中之一。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主要目的是控制城市中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
A.在人耳处
B.在传播途中
C.在声源处
D.以上方式都有
二、填空题
9.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10.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 后收到回声,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11.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s-1) 313 340 344 346 386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
12.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划动,划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14.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
(2)他又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声音小是在描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
(3)小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 (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四、计算题
15.某同学在一艘汽艇上遥对一座山崖,他对山崖大喊一声,5 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上,则他离山崖有多远
(2)若汽艇以10 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则他喊时离山崖有多远
第二章综合训练(A)
1.D 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正确的选项是D。
2.B 影响声音传播距离的是响度,响度大,声音传播得就远。
3.B
4.D 选项A、B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选项C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选项D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5.A 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选项A正确;“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项B错误;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选项C错误;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故选项D错误。
6.A 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靠近墙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7.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项A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周围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地球上的人不能听到爆炸声,选项B错误;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选项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选项D错误。
8.C 禁止鸣笛可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解析 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蝴蝶从身旁飞过,人却听不到声音,原因是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0 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答案 振动 频率
10.答案 音调 能量 1 531 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11.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越大,所以在通过距离相同时,冬天所用的时间会比夏天要长。
答案 (1)越大 (2)长
12.解析 在此题中的轻声和大声说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答案 响度 声源
13.解析 (1)硬纸片在钢锯齿上划动的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就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就越高,这说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2)轻拨锯条时,锯条的振幅小,声音小,即声音的响度小;用力拨锯条时,锯条的振幅大,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锯条振动的频率会变低,当频率低于20 Hz时,人耳就听不到声音了。
答案 (1)高 高 频率 (2)变大 变大 振幅
声音的振动频率低于20 Hz
14.答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3)液体可以传声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5.解析 (1)汽艇到山崖的距离s=vt=×340 m/s×5 s=850 m。
(2)设他喊时离山崖距离为s',则v艇t+v声t=2s'
汽艇行驶的路程s艇=v艇t=10 m/s×5 s=50 m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声=v声t=340 m/s×5 s=1 700 m
则s'=(s艇+s声)=×(50 m+1 700 m)=875 m。
答案 (1)850 m (2)87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