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5.18杨修之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5.18杨修之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3 11:07:37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了解曹杨矛盾不断升级的缘由,分析归结两人的个性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识别政治权力之争的真面目,培养正确的智慧观。
3、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点拨为辅。运用问题导学法,激发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课前准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应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词语,了解小说特点。能分析曹操和杨修的个性特点及其必然命运情况,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规律。
难点:借助本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欣赏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做适当补充
作者及背景简介
检查课下预习情况
巡视指导,了解预习情况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分析人物性格
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
若没有这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
2、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惑乱军心)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小组进行讨论
深入探究杨修死因,并能够区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七、板书设计
杨 修 之 死
罗贯中
杨 修 ——— 矛盾冲突 ———— 曹 操
(侍才) (忌才)
恃才放旷 1.鸡肋事件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心忌之)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3.分食酥饼(心恶之)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4.语破奸心(愈恶之) 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 7.代植作答(欲杀之)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8.失利葬修
叙事线索 ——— 身死因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