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5.18杨修之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5.18杨修之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3 11:09:37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
一、学情分析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的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眼前依旧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一起探讨杨修的悲剧命运。(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媒体音频)
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订正:(大屏幕展示)
1、了解《三国演义》与作者 
2、历史背景:(见幻灯片)
3、字词积累:(见幻灯片)
二、听读名家作品朗诵,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媒体音频)
三、整体阅读: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活动)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ppt展示)
2、对杨修的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学生活动)细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
3、文章是怎样安排曹杨之间的七件事?(ppt展示)
(明确)先写“鸡肋事件”,随后历数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紧承杨修被杀说到次日出战蜀军,却不料战斗失利,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中间六件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属于记叙顺序中的插叙写法,插叙的六件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范畴,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宫廷斗争)范畴。这说明杨修已深深卷入宫廷斗争之中。
4、杨修、曹操各是怎样的人?(ppt展示)
(学生活动)以“读了……,我认为杨修……”的句式说一句话。
(明确)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四、深入探究:(ppt展示)
1、曹操杀杨修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请说说曹操的阴险心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持何种观点?请结合文中事件阐述观点。
(明确)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身死因才误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其三: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夺嫡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其四:政见不同,遭忌。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曹操给杨彪的关于杨修之死的信中,更是很明显地暗示了这点:“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五、拓宽延伸(ppt展示)
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如何看待杨修之死?学完本文后,在为人处事方面你受到哪些启示?
(明确)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的人生哲学。然而 , 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
四、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反馈:
1、本文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作者是 (朝代)的 。
2、请评价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