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20:49:58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
要求。
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宫殿、
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反映了当时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D.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表1中的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据此可知,周初
表1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柴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君权受到民众制约
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
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
了两者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所处时代的迥异
C.治国理念的分歧
D.政治经历的差异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4.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以及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
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
格局的形成
A.有效治理了大一统国家
B.根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C.有利于对皇权进行制约

D.强化了对基层的治理
5.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措施有
A.推恩令刺史制度西域都护府B.黄老无为大一统中外朝制
C.尊崇儒术党锢之祸盐铁官营D.河西四郡察举制均输平准
6.教师在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设计了三个学习主题:“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
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主题的是
A.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
B.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D.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7.隋文帝开皇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
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此后,中央政
府将此项措施推广至全国。这表明隋朝
A.实行轻徭薄赋
B.消除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赈济
D.重视粮食供应
8.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规定: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
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
纳粮。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
9.宋初,中央采取“制其钱谷”的方式管理地方财政,规定:“是月,申令诸州,度支经
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这一措施
A.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
B.有利于缓解边疆的危机
C.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实现
D.主要针对“冗费”问题
10.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人辽国,潜移默
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材料表明榷场的设置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推动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11.《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
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C.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高 一 年 级 考 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 0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A D D C C A C A A D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C C B C A D B C D D B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
31.(17分)
表现:官僚政治带有分权制衡和文官化色彩;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思想观
念走向世俗化,社会生活趋向平民化。(3分)
说明:
宋代吸取前代割据动荡的教训,中央机构实行“二府三司制”,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和节制,体现了“分权”色彩。重文轻武,贵族政治没落,文官政治成
为主流。(4分)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类市场活跃,娱乐场所大量出现,海
外贸易发达;纸币“交子”出现并大量使用,具备了货币的特点;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人口
向城市聚集,都市化现象明显。(4分)市民阶层壮大,娱乐活动丰富;宋词、话本、风俗画流
行,世俗化的市民文化勃兴。(2分)科举制度完善,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量平民士人进入
政坛,门第观念淡化;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和契约关系盛行,农民人身束缚减轻,地域之
间、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成员身份的差别弱化。(4分)
32.(18分)
(1)19世界末 20世纪初,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
国狂潮,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不断壮大。随着西方先进
技术、制度、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清政府面临严重统
治危机。(6分)
(2)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觉
性。唤醒了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民族意识,是近代国家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2页)
{#{QQABIQSUggCoAAIAAAgCAwmICAOQkBEACIoOxAAIIAIAyBFABAA=}#}
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
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6分)
(3)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
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发展壮大了人民革命力
量,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6分)
33.(20分)
(1)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权需要巩固。农村百废待兴,农村经济急需恢复。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6分,
每点2分,3点即可)
成就: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初步构建起农村基
层政权体系。完成清匪反霸斗争,为农村经济恢复提供有利环境。完成土地改革,建立
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分)
(2)“新”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撤社建乡,重建乡镇
人民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制度。(4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
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
动力,解决了其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提
升了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6分,每点 2
分,3点即可)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2页)
{#{QQABIQSUggCoAAIAAAgCAwmICAOQkBEACIoOxAAIIAIAy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