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20:55:18

文档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距今4300—4000年左右。图1为出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 社会分工日益成熟
C. 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D. 公共权力已经产生
2. 西周时期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普通民众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百姓通常指贵族成员,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度的实行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3. 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 同时保障他们的生活;八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民间慈善组织发达 B. 治国思想吸纳儒家伦理
C. 国家主导救济教化 D.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备
4. 图2为唐代一份皇帝敕令(部分) ,这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中书一省制
5. 图3为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榷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 便于政权间的经济交流 D. 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6. “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将商人小贩、工匠等作为小说的主角,商人成为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 理学融入日常生活
C.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7. 《天津条约》签订后,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与列强谈判,咸丰帝谕旨“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试图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B. 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
C. 近代外交理念缺乏 D. 阻止了列强侵略加剧
8.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描写的这场战争
A.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C. 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9. 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 “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 1919年, “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 104次; 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上述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B. 国内各阶级主张趋同
C.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D. 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10. “歌能证史”,红歌会是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歌曲中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B.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C. 穿上军装,制止内战,为民主争和平保卫家乡
D. 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
11.1950年上半年,在中央贸易部的指挥下,国家调运了 45亿斤以上的粮食供应上海、华北和皖北,使上海和北京有可能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内每天向市场抛售 500 万斤粮食。 这一举措
A. 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 B. 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C. 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12. 1965年,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多年苦战成功开凿了红旗渠,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的历史。他们在石壁上留下豪言壮语,“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苦战有头,苦熬无头”。这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3.表 1为中美贸易状况表,导致贸易额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
表 1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 (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A.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 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与美国的关系走向正常化
14.1979年1 月 28 日, 《解放日报》恢复刊登商品广告,介绍戏剧服装和“人参补酒”。3月 15日, 《文汇报》刊登了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广告。同年 12月, 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 广告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手段 B. 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15.1992年2月 20 日至3月6日, 《深圳特区报》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八篇评论:《扭住中心不放》 《要搞快一点》 《要敢闯》 《多干实事》 《两只手都要硬》 《共产党能消灭腐败》 《稳定是个大前提》 《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被称为“猴年八评”。这些文章的发表是基于
A. 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B.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 南方谈话的鼓舞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 (13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科举考试, 不管父祖职业、 家境穷富、 年龄大小,只要没犯过罪, 都可以报名应试。 宋朝的科举还实行“锁院” “糊名” “誊录” 。 所谓“锁院” , 就是任命考官后,要立即隔离。所谓“糊名” ,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 籍贯等密封起来。 所谓“誊录” ,就是由专人把考生的答卷另外誊抄一份,考官只能评审誊抄稿,见不到原件。 此外,政府还为边远地区的贫穷考生提供食宿等。这些制度,使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特别是中高级官员的主渠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材料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摘自(宋)袁采《袁氏世范》
材料四
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 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 应该给他们“出路”; 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摘编自李晓《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13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17.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上海·印记”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3年 轮船招商局设立, 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1895年 康有为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 “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年 黄遵宪和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
1903 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1911年 同盟会联络光复会和上海商团响应武昌起义, 获得胜利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上海是全国最大之转运码头,内地货之运往外洋及沿海各埠者,或外洋货物之运往内地者,多以上海为转口地点。一批新型的中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同外国侨民的交往中,学到了西方经营企业的方式。资本日益充实,组织日益完善,业务日益发达,己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上海附近和安徽省等地外出觅生者最多,而技术工人及汽缸工则多为广东或宁波人,他们成为上海近代工业早期技术工人的骨干。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1)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 (6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18.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刊登了大量反映时事的红色漫画。 图5为刊登在1933年第 93 期上的《战斗的纪念节》 (左边文字是南昌暴动,红旗上的年份分别是一九二七、 一九三0、 一九三二、 一九三三) , 图6为刊登在1933年第83期上的《掮着挑着千担万担, 卖给苏维埃政府,供给红军去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高一历史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
19. (14 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 中国实行粮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 户籍管理和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开始纳入国家计划之内。1955年, 国务院颁发文件,确定“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作为人口统计指标。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工作,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离开本人户口所在地的人没有粮食配额、单位住房、或者公费医疗。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1984年10月,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1985年,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1997年, 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摘编自白阳等《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
材料三
表 3 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比例(%)
年份 农林牧渔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 储及邮电业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其他非农行业
1985 81.9 7.40 3.05 1.17 1.25 5.25
1990 79.4 7.69 3.62 1.51 1.65 6.17
1995 71.8 8.82 4.89 2.18 2.60 9.72
2000 68.4 8.57 5.61 2.44 3.65 11.3
—摘编自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户籍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8 分)淄博市高一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5 CBBBC 6-10 ACCDA 11-15 ADDBD
二、非选择题
16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观点:宋朝较好地解决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有利于政权的稳定。(1分)
(观点能体现出“出路”与“活路”即可得分。)
说明:科举制不断完善,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选拔机制的公平性,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为精英分子向社会上层晋升提供了“出路”。(6分)(科举制完善、开放、公平、主要渠道任意3点即可得6分)
城市坊市制被打破,商业繁荣,民众生活丰富;土地买卖频繁,社会流动性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活路”。(6分)(城市经济变化,土地买卖频繁及带来的影响,政府控制松弛推动社会变化每个角度2分,共6分)(学生如果不能将出路与活路分别分析,笼统分析宋代社会之变给百姓提供的生存空间,可酌情给分)
17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器物层次:洋务派在上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2分)
制度层次:维新派在上海建立学会、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4分)
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共8分,历史事件4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变化4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点出学习制度均可得分)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港口码头(或对外贸易的枢纽);最早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明传入较早(或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工商业和金融业发达;外来移民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或劳工来源广泛等)(6分)
(任意3点即可得6分,全部照抄材料不得分,适当改编语言可酌情给分)
18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示例:
两幅漫画生动刻画出红军由弱变强的过程,描绘了红军得到群众大力支持的热烈场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成长与壮大。(2分)(概括漫画体现的历史信息:党的壮大、红军的壮大、红军和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任意一点可得2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组建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各农村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军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壮大了红军的力量。(8分)(每个事件和意义2分,答出4个满分。历史事件和意义可以分开答,各4分,除此之外也可答八七会议、秋收会议、三湾改编、古田会议)
漫画内容鲜明、形式活泼,适应了斗争形势需要,激发了人们参加革命的热情,有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红色漫画作为重要的图像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史料价值。(4分)(漫画的作用,每个角度2分,共4分)
(没有论述成文的扣2分格式分)
19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时代背景:(6分)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③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也可以)
④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点2分,任三点6分,学生
答出关键词即可)
(2)变化:(2分)对农民进城镇落户的限制逐步放开,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城乡居民逐渐实现自由流动。(只要能答出标红部分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意义:(6分)
①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②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③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任三点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