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解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错误,原文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风潮”与“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在概念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同时,根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等表述可
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并发挥着影响。(3 分)
2.A【解析】两则材料都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相同。(3 分)
3.B【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A
项,意思是跟着别人走,最终只能落在别人后面,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接近真实美妙的境界;B 项,意思是诗
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变化,没有一天不在趋时更新,与材料二的观点契合;C 项,意思是只有放
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D 项,意思是要有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情怀。(3 分)
4.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体现了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和建构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息息相关。
②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
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
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③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
出去”相结合;④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6 分,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 3 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错。受伤并非“隐情”,此处意在表现人物的羞涩。
7. D “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错。“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
8. ①淳朴善良。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
②追求进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
③心直口快。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日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
9. 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
③善用白描,“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10. AEG 11. D 12. C
13. (1)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
(2)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
14. ①宋人只看见世俗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②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做人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解析】
【10题详解】句意: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
“其”作主语,其前断句,所以A处断句;“垂天之云”作“若”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
“矣”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AEG。
【11题详解】A.正确。动词,盛、容纳;名词,仪容、容颜(容貌神色)。句意: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B.正确。句意: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C.正确。句意:不避高下。D.错误。意思不相同。动词,改变、更改;动词,更换、替代。句意:在这时如果改变说法回答他。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故选D。
【12题详解】C.“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错误。材料一主要探讨“无用”的观点,即有用而早亡,如果狸牲没有用途就不会被猎人捕获。故选C。
【13题详解】(1)“树”,名词作动词,种;“彷徨”,走来走去;“无为”,顺其自然地;“逍遥”,自由自在地。(2)“固”,本来;“以”,用;“谕”,说明;“譬”,打比方。
14题详解】这是惠子的故事和庄子的故事比照后得到的道理。惠子没有看到“五石之瓠”的用途,就像宋人没有看到“不龟手之药”的更大用途一样。由此可以明确表层意义,是宋人没有看到“不龟手之药”背后的“大用”;深层意义,相同的事物用法不同,其价值就不一样;哲学道理或方法论是要善于转换视角看问题,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有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事情总爱用比喻,大王如果让他不用比喻,他就不能说事情了。”梁王说:“嗯。”次日梁王见到惠子,对惠子说:“希望先生说事情就直接说,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 ’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 ”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如果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像把弓,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 ”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梁王说:“你讲得好。”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15.B
16.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岗,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
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更加细腻。(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借景抒情”有误,“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这两句是用典和比喻。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
17.(1)愿逐月华流照君,莫使金樽空对月。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8. 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命运与共:指利益相同,命运相同。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结合上下文提到的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同,命运相同的关系,“命运与共”更合适。
暴风骤雨:意思是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也作暴风疾雨。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结合上文“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和下文“小船经不起风浪”的语境,应选“惊涛骇浪”。
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功效。于事无补:指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常用来表示所做之事对真正需要完成的事情没有帮助。下文提到,相互对抗“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本空的内容应该是和“对抗不会对事情带来帮助”相关,所以应填“于事无补”。
同甘共苦:意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上文语境提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用“同舟共济”更符合上文及整篇文章的语境,从内容上侧重于面对挑战而不是面对苦难,故填写“同舟共济”更合适。故选D。
19. 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两处:
“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句序不当,应该先“获得进步”,再“走向辉煌”,更符合逻辑顺序。
“创立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搭配不当,动词“创立”与宾语中心语“明天”搭配不当,应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
20. 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是比喻,将“危机”比作“惊涛骇浪”。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借代,用“杜康”借代“酒”。
B.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拟人,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情态。
C.这次军事行动,拔掉了陕北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是比喻,将“据点”比作“钉子”。
D.运用借代修辞,用“袁世凯”借代“钱”。故选C。
21.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递进。B.对前文内容的总结。C.表示转折。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22.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勤勉 ”。故选B。
23.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一般句式,“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是: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B项,状语后置句,“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是: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
C项,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D项,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故选A。
24答案:①过于绝对。“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太武断,因为导致流感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②条件关系不当。预防流感,不一定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有效。
③条件关系不当。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解析:此类题型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角度来考查,因此考生要弄明白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逻辑问题的几种类型。在解答该题时,运用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5.例文:
心中有方,“守”“变”无碍
在中医里,有“守方”“变方”之说。无疑,这是辩证而科学的医疗手段。但方子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变”,却需要高深的医术做基础。只有心中有方,才能“守”“变”无碍。
其实治病与治国,道理也是相通的。纵观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守”与“变”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商鞅变法,商鞅选择了“变方”,大刀阔斧改革,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之末成为七雄之首,最终一统天下。萧规曹随,曹参选择了“守方”,坚持萧何制定的规章,使得刚刚建立西汉王朝得以稳定发展。商鞅之“变”,曹参之“守”,都建立在了他们对国家现状和社会大势的深刻了解之上,终获成功。
而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王安石也选择了“变方”。他的改革设计有着良好的初衷,也曾经做过一些小范围的尝试,自以为是强国良方。但他不了解真实的官场生态,不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最终新法执行变样,处处受阻,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多于幸福,给国家带来的不是强盛,而是更加衰微。
最成功也是最错综复杂的“守”与“变”,是我们国家近七十年来的伟大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守”;实行联产承包,搞活市场经济,这是我们的“变”。一代代领导人以其远见卓识,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定的理想信念,过人的魄力和定力,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守”住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根本,“变”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在风云诡谲的世界局势中永立潮头。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医生”。大到管理一方的领导,小到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再到我们青年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职责和任务,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拿出办法去解决。过去的经验能不能坚持使用,要不要适时做出改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抉择。此时,我们不但需要抉择的魄力,更需要抉择的能力。
坚持错误的,那是固执;坚持正确的,那叫远见。改变错误的,那叫明智;改变正确的,那叫糊涂。这一切,都建立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理论的通透,现实的把控之上。一个高明的医生,不在于方子是“守”还是“变”,而在于对病情和病理的准确掌握。深谙此道,“守”或“变”,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心中有方,自然“守”“变”无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守方”象征着一种稳扎稳打、沉着保守、谨慎小心、不贪功不冒进的人生态度,哪怕短期内收效甚微、没有明显起色,也不会匆忙调整、随意变化,自乱阵脚。“变方”则象征着一种灵活变通、困辄思动、善于调整、不拘泥不执拗的人生态度,如水赋形,随遇而化,不拘一格,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馈,以适应变化后的新局面。材料中指出“守方”和“变方”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两者的使用因人而异,殊途同归,因此,考生也应辩证看待二者所象征的人生态度:既要敢于坚持,静心沉淀,耐心等待,又要精于体察,善于变通,灵活转圜。
考生可以“该变则变,应常则常”为论点,从辩证法的角度切入,以成语故事(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传奇等作为开头,再引述材料,联系疫情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守旧与变通引发的现象和结果,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说明“变”与“常”皆应因时而生,相机而动,该变更时则应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该守常时则应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最后回扣材料,总结全文。
立意:
1.既要传承,又要勇于创新。
2.读懂辩证法,运用辩证法,辨症施治,改守则守,该变则变。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因地而变,因时而守。石家庄西山学校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 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 美 ”(艺术标准)与“真 ”(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 ”“文以载道 ”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 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 “为人生 ”)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 ”“诗有别趣 ”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 “无功利 ”)。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 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 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 美学的和历史的 ”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 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 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 美学的和历史的 ”标准的全新阐释, 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 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 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 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 ”和“走出去 ”。
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 ”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 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 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 ”或“文化标准 ”能够简单概括。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 ”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 中国智慧 ”和“ 中国方案 ”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D.“请进来 ”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
B.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C.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
D.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C.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D.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这一文化现象。(4 分)
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村歌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7.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8.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9.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注】①斄:牦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H能执鼠。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
B. 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规,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C. “不辟高下”的“辟”同“避”,躲、设法躲开,与成语“不辟斧钺”的“辟”意思相同。
D. “于是更应曰”的“更”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中的“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
B. 吴王之客在越人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
C. 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独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
D. 梁王让惠子说事情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说话的道理,梁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14. 材料一第一段庄子通过“不龟手之药”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从多角度进行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一说为连理枝,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至悲。③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
何易晞!”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悲凉之境,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
D.“旧栖新垅两依依”,一“旧”一“新”形成对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6.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诗。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古人常用它抒发情思,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写思妇愿追随月光传递相思之情;在《将进酒》一文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抒怀,劝勉友人珍惜时光,尽情畅饮。
(2)(在《<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称赞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历史反复证明,对抗不仅 ,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谁也保护不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搞霸权霸凌,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人民 、携手应对。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共同创立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暴风骤雨 于事无补 同甘共苦 B. 惊涛骇浪 徒劳无功 同甘共苦
C. 暴风骤雨 徒劳无功 同舟共济 D. 惊涛骇浪 于事无补 同舟共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让创立更加美好明天的人类共同发展!
B.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让人类共同创立更加美好的明天!
C.我们就一定能在战胜挑战中获得进步,在应对危机中走向辉煌,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D.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20. 下列选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这次军事行动,拔掉了陕北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4小题。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示例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示例: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2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快速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2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请选择一处指出并加以说明。(2分)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容易被病菌入侵。因此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医药临床学有“守方”“变方”的说法。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所谓“变方”,指对原方进行适当地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无论“守方”“变方”,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疗的效果,如何选择,因人而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