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精做主观题之分析论证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精做主观题之分析论证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3:59: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精做主观题之分析论证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文化空间是“得到城市居民普遍认同的,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城市商业化日益加剧,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
当下,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已成为城市空间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近些年来,线上书店不断挤压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的电子阅读习惯直接威胁着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城市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倒闭潮”后,依托空间改造转型升级,从资本的空间化到空间的资本化,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从文化的空间化到空间的文化化,城市实体书店空间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实体书店空间的改造升级是对消费空间变革的一种回应。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但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还有待讨论。
“建立公众互动对话空间、心灵静思空间及关爱弱势群体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正义的题中之义。非正义的空间常常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通过隐蔽的手段维持着资本的扩张,扩大了权力的不平等。而正义的空间,则具有公平、平等、包容,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实体书店的选址依据是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客流量、受众是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书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截至2020年11月,西西弗书店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主要分布在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从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于城市内部空间而言,这些实体书店多分布于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地,为了吸引客流量,这些场所甚至提出,只要实体书店愿意入驻,商厦、购物中心可以减免租金,给予装修补贴。
人们进入城市实体书店,可以享受到新型实体书店空间提供的文化资源,也有机会建立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有城市实体书店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利用书店空间,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转化又反过来促进新一轮资源的再生产,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比如,在PageOne书店空间,咖啡区、文创商品区、小型展览区等均是空间延伸的功能分区。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
传统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多以书籍类别为标准进行分区陈列,而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则是根据书籍内容、封面设计、受众点评意见等要素进行划分,并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顾客在传统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与在转型升级后的实体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新型实体书店空间中,顾客可以快速感知和体验书籍文本丰富的符号价值与意义,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理解,不完全受文本自身的束缚”,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大多数普通艺术家总是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而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定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被霸权话语所建构的“非正常”群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比如,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总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试图关怀处境艰难的艺术家、身处异乡的外国旅居者、位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正是借助空间正义追寻社会正义的一种尝试。
(摘编自江凌《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正义——以城市实体书店空间为中心的考察》)
4.举例论证有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事实形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不同事实形式证明了城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正义特点。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事实形式 事例阐述 空间正义特点
概括总体性事实 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 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
① ②
枚举个别事实 ③ ④
⑤ 空间包容性
二、(2023上·广西玉林·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弘扬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已经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会导致人生异化,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宽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文末提及婆婆纳:“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见脚下地边有微弱的蓝星闪烁,仔细看去,却是花朵展开不超过半个厘米的婆婆纳也悄然出苗,贴地开放了。”虽是闲笔,但诗意盎然,三言两语写出了微小的婆婆纳“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有些小说类的青春写作,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刘华杰《天涯芳草》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人格化描述,深入浅出地进行书写,生动可读。
C.不少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有的作品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拜物教的书写、百科词条式的罗列写作以及机械性的重复书写,无益于文学真正的革新,这都是作者不提倡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大量实例从正面阐述了博物书写是让大自然“说话”的观点,引起读者共鸣,肯定了博物书写。
B.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从反面阐述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种种不良写作倾向,对作家们进行了善意警醒。
C.两则材料都关注博物书写与时代的联系,前者重视其对生态文明之作用,后者思考其与文学革新的关联。
D.两则材料都秉持相同的观点,即博物书写既是“博物”,也是“书写”,传播知识的同时需用文学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
A.彭家河的《瓦下听风》通过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乡土社会的裂变。
B.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茹志鹃的《百合花》选用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D.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4.请归纳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对海棠的描写,这段文字体现了博物书写什么特点?请简要评析。
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这种热烈与安静的相互映衬,比那一律红色的高昂更意韵丰满。低调的白却比那高调的红更惹眼。……《红楼梦》中结海棠社咏海棠诗就是因为贾宝玉得了两盆白海棠。只有林黛玉悄然咏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妙句,像是开在眼前的红海棠丛中的白海棠精神写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身”不仅作为我们人的生命现实载体,须臾不可离,而且亦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天人一体”的方式和一种实用主义意义上“利用安身”的方式,使“身”体现为宇宙之根本、天地之依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所谓“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所谓“君子之道本诸身”(《中庸》),所谓“万化根于身”(李贽),如此等等无一不可为其明证。
“以身为本”,“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那么,这意味着“体育为本”。体育优先就成为中国古人教育思想中的应有之义,意味着知识的教育首先是作为人的“无意识”、作为人的“良知良能”的所谓“身体意识”的教育。翻开中国教育史就会发现,正是中国古人以其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而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在这里,荀子重拾孔子之说告诉我们,旨在对人进行教育的学习,乃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只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旨在说明“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己的君子之学。
一旦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古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提撕所谓“礼教”之谜也就随之一起破译了。“礼教”之所以为“礼教”,恰恰在于“礼者,履也”,在于“非礼勿动”,也即在于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不过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是异名同谓的东西。这意味着,“礼教”的内容与其说是与祛身的心之思有关,不如说更多的是与切身的血气、志意、知虑,切身的食饮、衣服、居处、动静,切身的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有关。这意味着,“礼教”旨在人的身的“导血气”“摄威仪”,一如荀子所说,“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故这种对“礼教”的切身性的还原表明,后儒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是多么牵强附会,而其将礼打造为尊者责卑、长者责幼的绳人之具这一做法,则更是与古人礼的制作的初衷离题万里。正是原儒的礼身互释,使中国古代体育一开始就显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教化功能。故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除了强调以力搏之,以巧胜之外,更强调以礼化之。正是如此,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也就不以为意了。
随着中国思想进入“后理学”时期,后理学思想家从宋明玄远的“心性之学”重返原儒的切己的“身道”,也随其所谓“身在是而学即在是”(《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这一身学一体思想的推出,这种不无古典的中国体育思想又一次破暗而出、再掀狂潮。一代巨儒颜元,正是这一滚滚而来的新思潮中最为彻底、也最为卓绝的代表。
一方面,颜元把矛头直指那种宋儒袖手而谈的“心性之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学说的实质是“性命为精,形体为累”。另一方面,在对这种使我们民族积贫积弱的“心性之学”痛定思痛,并重新恢复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身”的至尊地位的同时,他以“兴灭继绝”为自己的使命,使中国古老礼教中的体育精神在沉睡千年之后复醒于世。
颜元一反后儒皓首穷经、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而主张“学自六艺为要”(《言行录》卷上),坚持育人以强身健体为旨。其谓“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与之相应,颜元训“格物”之“格”为“‘手格猛兽’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释“学习”之“习”为“身实习之”之“习”。他还身体力行地率弟子亲躬诸如礼、射、御、武术、举重、歌舞等等体育实践的践履。所有这一切,使颜元的教育思想“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结合”(梁启超语),而开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这一现代中国“体育为先”思潮之先河。
(摘编自张再林、李靖《即身而道在——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探析》)
材料二:
采用自主编制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调查问卷》,以福建省10所学校85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核心,以访谈资料为补充,对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情感认同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人文体育观越高,人文体育观五个维度中自信坚强和爱国诚信差异显著;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运动情感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运动情感认同影响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形成,线性回归呈中度相关。在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正确人文体育观应注重三个环节:有规律参与运动是首要条件,良好运动情感体验是重要保障,运动技能阶段提升是有效路径。
(摘编自郑春枝、郑祥荣《新时代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影响机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
B.从中国教育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得益于中国古人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
C.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等等可以证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中华民族,把“身”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D.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旨在说明,古今求学的目的虽不同,但无高下之分。
B.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上,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古人竭力推崇“礼教”的行为了。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C.教育在于“美其身”,“礼教”也有切身性的特点,因此,后儒那些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就算是比较让人满意的解读了。
D.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更强调以礼化之。所以,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就不那么正确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身在是而学即在是”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B.“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礼记·射义》)
C.“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陆九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坚持“以德树人,以体育人”的原则。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精做主观题之分析论证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文化空间是“得到城市居民普遍认同的,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城市商业化日益加剧,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
当下,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已成为城市空间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近些年来,线上书店不断挤压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的电子阅读习惯直接威胁着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城市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倒闭潮”后,依托空间改造转型升级,从资本的空间化到空间的资本化,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从文化的空间化到空间的文化化,城市实体书店空间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实体书店空间的改造升级是对消费空间变革的一种回应。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但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还有待讨论。
“建立公众互动对话空间、心灵静思空间及关爱弱势群体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正义的题中之义。非正义的空间常常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通过隐蔽的手段维持着资本的扩张,扩大了权力的不平等。而正义的空间,则具有公平、平等、包容,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实体书店的选址依据是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客流量、受众是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书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截至2020年11月,西西弗书店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主要分布在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从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于城市内部空间而言,这些实体书店多分布于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地,为了吸引客流量,这些场所甚至提出,只要实体书店愿意入驻,商厦、购物中心可以减免租金,给予装修补贴。
人们进入城市实体书店,可以享受到新型实体书店空间提供的文化资源,也有机会建立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有城市实体书店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利用书店空间,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转化又反过来促进新一轮资源的再生产,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比如,在PageOne书店空间,咖啡区、文创商品区、小型展览区等均是空间延伸的功能分区。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
传统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多以书籍类别为标准进行分区陈列,而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则是根据书籍内容、封面设计、受众点评意见等要素进行划分,并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顾客在传统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与在转型升级后的实体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新型实体书店空间中,顾客可以快速感知和体验书籍文本丰富的符号价值与意义,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理解,不完全受文本自身的束缚”,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大多数普通艺术家总是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而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定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被霸权话语所建构的“非正常”群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比如,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总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试图关怀处境艰难的艺术家、身处异乡的外国旅居者、位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正是借助空间正义追寻社会正义的一种尝试。
(摘编自江凌《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正义——以城市实体书店空间为中心的考察》)
4.举例论证有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事实形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不同事实形式证明了城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正义特点。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事实形式 事例阐述 空间正义特点
概括总体性事实 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 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
① ②
枚举个别事实 ③ ④
⑤ 空间包容性
【答案】4.①多地外文书店为外来人口提供无障碍阅读
②空间平等性
③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
④空间公平性
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少数族裔群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原文“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可知,多地外文书店为外来人口提供无障碍阅读。 由原文“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可知,空间平等性 。由原文“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定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可知,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由原文“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可知,空间公平性。由原文“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可知,城市之光书店支持少数族裔群体
二、(2023上·广西玉林·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弘扬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已经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会导致人生异化,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①论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章第一段总写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对幸福的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后面三段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三个角度去分写,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有条有理。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具有说服的力量。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文中引用和举例先秦诸子、《礼记·大学》中的名言警句与事例,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
③语言表述坚决肯定,给人不容辩驳之感。如“是”、“才是”、“就是”等大量肯定词语,增强了论证力量,更具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可知,第一段总写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对幸福的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后面三段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三个角度去分写,运用了三个小分论点,结构严谨,论述有条有理。
由材料一“老子认为……。孔子认为,……。孟子认为……。庄子认为……”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不要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由原文“《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引用论证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
由原文“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知,“是”、“才是”、“就是”等大量肯定词语,增强了论证力量,更具说服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宽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文末提及婆婆纳:“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见脚下地边有微弱的蓝星闪烁,仔细看去,却是花朵展开不超过半个厘米的婆婆纳也悄然出苗,贴地开放了。”虽是闲笔,但诗意盎然,三言两语写出了微小的婆婆纳“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有些小说类的青春写作,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刘华杰《天涯芳草》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人格化描述,深入浅出地进行书写,生动可读。
C.不少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有的作品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拜物教的书写、百科词条式的罗列写作以及机械性的重复书写,无益于文学真正的革新,这都是作者不提倡的。
B [“刘华杰《天涯芳草》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人格化描述”错误,张冠李戴。“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属于咏物抒怀类博物书写的特点,而“刘华杰《天涯芳草》”属于科普类博物书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大量实例从正面阐述了博物书写是让大自然“说话”的观点,引起读者共鸣,肯定了博物书写。
B.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从反面阐述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种种不良写作倾向,对作家们进行了善意警醒。
C.两则材料都关注博物书写与时代的联系,前者重视其对生态文明之作用,后者思考其与文学革新的关联。
D.两则材料都秉持相同的观点,即博物书写既是“博物”,也是“书写”,传播知识的同时需用文学手段。
B [“层进式结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依次写“拜物教的书写”“百科词条式的写作”“机械性的重复书写”,呈现的是“并列式结构”。]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
A.彭家河的《瓦下听风》通过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乡土社会的裂变。
B.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茹志鹃的《百合花》选用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D.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C [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秋庄稼等自然景物是为了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非“博物书写”。]
4.请归纳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答案] ①开头首先概括博物书写的特征;②第二至三段介绍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特点,并以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为例;③第四至五段介绍科普类博物书写的特点,用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为例;④结尾讲博物书写的当下意义。
5.下面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对海棠的描写,这段文字体现了博物书写什么特点?请简要评析。
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这种热烈与安静的相互映衬,比那一律红色的高昂更意韵丰满。低调的白却比那高调的红更惹眼。……《红楼梦》中结海棠社咏海棠诗就是因为贾宝玉得了两盆白海棠。只有林黛玉悄然咏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妙句,像是开在眼前的红海棠丛中的白海棠精神写照。
[答案] ①博物书写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记录了)海棠的不同颜色及形态特点,科普了自然知识,传播了生态理念;②博物书写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学功底和“热爱大自然”的主题意蕴;③结合《红楼梦》中海棠相关文段,拓展视野,创作手法多样,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身”不仅作为我们人的生命现实载体,须臾不可离,而且亦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天人一体”的方式和一种实用主义意义上“利用安身”的方式,使“身”体现为宇宙之根本、天地之依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所谓“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所谓“君子之道本诸身”(《中庸》),所谓“万化根于身”(李贽),如此等等无一不可为其明证。
“以身为本”,“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那么,这意味着“体育为本”。体育优先就成为中国古人教育思想中的应有之义,意味着知识的教育首先是作为人的“无意识”、作为人的“良知良能”的所谓“身体意识”的教育。翻开中国教育史就会发现,正是中国古人以其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而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在这里,荀子重拾孔子之说告诉我们,旨在对人进行教育的学习,乃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只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旨在说明“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己的君子之学。
一旦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古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提撕所谓“礼教”之谜也就随之一起破译了。“礼教”之所以为“礼教”,恰恰在于“礼者,履也”,在于“非礼勿动”,也即在于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不过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是异名同谓的东西。这意味着,“礼教”的内容与其说是与祛身的心之思有关,不如说更多的是与切身的血气、志意、知虑,切身的食饮、衣服、居处、动静,切身的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有关。这意味着,“礼教”旨在人的身的“导血气”“摄威仪”,一如荀子所说,“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故这种对“礼教”的切身性的还原表明,后儒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是多么牵强附会,而其将礼打造为尊者责卑、长者责幼的绳人之具这一做法,则更是与古人礼的制作的初衷离题万里。正是原儒的礼身互释,使中国古代体育一开始就显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教化功能。故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除了强调以力搏之,以巧胜之外,更强调以礼化之。正是如此,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也就不以为意了。
随着中国思想进入“后理学”时期,后理学思想家从宋明玄远的“心性之学”重返原儒的切己的“身道”,也随其所谓“身在是而学即在是”(《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这一身学一体思想的推出,这种不无古典的中国体育思想又一次破暗而出、再掀狂潮。一代巨儒颜元,正是这一滚滚而来的新思潮中最为彻底、也最为卓绝的代表。
一方面,颜元把矛头直指那种宋儒袖手而谈的“心性之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学说的实质是“性命为精,形体为累”。另一方面,在对这种使我们民族积贫积弱的“心性之学”痛定思痛,并重新恢复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身”的至尊地位的同时,他以“兴灭继绝”为自己的使命,使中国古老礼教中的体育精神在沉睡千年之后复醒于世。
颜元一反后儒皓首穷经、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而主张“学自六艺为要”(《言行录》卷上),坚持育人以强身健体为旨。其谓“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与之相应,颜元训“格物”之“格”为“‘手格猛兽’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释“学习”之“习”为“身实习之”之“习”。他还身体力行地率弟子亲躬诸如礼、射、御、武术、举重、歌舞等等体育实践的践履。所有这一切,使颜元的教育思想“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结合”(梁启超语),而开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这一现代中国“体育为先”思潮之先河。
(摘编自张再林、李靖《即身而道在——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探析》)
材料二:
采用自主编制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调查问卷》,以福建省10所学校85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核心,以访谈资料为补充,对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情感认同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人文体育观越高,人文体育观五个维度中自信坚强和爱国诚信差异显著;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运动情感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运动情感认同影响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形成,线性回归呈中度相关。在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正确人文体育观应注重三个环节:有规律参与运动是首要条件,良好运动情感体验是重要保障,运动技能阶段提升是有效路径。
(摘编自郑春枝、郑祥荣《新时代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影响机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
B.从中国教育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得益于中国古人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
C.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等等可以证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中华民族,把“身”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D.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 [C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中华民族,把‘身’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错误,选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选项中去掉了“也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旨在说明,古今求学的目的虽不同,但无高下之分。
B.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上,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古人竭力推崇“礼教”的行为了。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C.教育在于“美其身”,“礼教”也有切身性的特点,因此,后儒那些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就算是比较让人满意的解读了。
D.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更强调以礼化之。所以,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就不那么正确了。
B [A项,文中无据。原文是“旨在说明‘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己的君子之学”。C项,结论相悖。原文中“故这种对‘礼教’的切身性的还原表明,后儒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是多么牵强附会”表达的是后儒的解读很勉强,不让人满意。D项,结论绝对。原文“这样的论说也就不以为意了”,“不以为意”是“不放在心上”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说这种论说很正常,不要觉得奇怪。]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身在是而学即在是”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B.“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礼记·射义》)
C.“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陆九渊)
D [“身在是而学即在是”是文中重要的观点,指“学以修身”。D项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宋明的心性之学,和文中观点正好相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逻辑清晰:前两段先总的提出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身体教育、以身为本的观点,然后按照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论述了中国古人关于“身体教育”的发展演变。②文章主要运用引证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全文大量引用古人的教育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等。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坚持“以德树人,以体育人”的原则。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6分)
[答案] ①以德树人:青年要注意修身,即要加强德育教育。“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教育要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联系在一起。②以体育人:青少年不能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要以强身健体为旨,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③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健全的身体需要合理充分的体育训练,而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同时,青少年的人文体育观就越高,其中的自信坚强、爱国诚信等精神文明素养就越显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