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测评
历史
本测评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全卷满分100分。考
试时间:思想品德和历史共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素标号;答第Ⅱ卷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宇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
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测评卷上。
2.测评结束后,监测员将答題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古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
寒、照明、驱兽。在中国出现这一生活状况最早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距今100O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出现了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一农作物是
A.稻
B.粟
C.黍
D.栗
3.《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人。“三过家门而不人”至今仍为人们所
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重点体现了中华民族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无私奉献的精神
C.爱国主义的精神
D.民族主义的精神
4.《尚书》中有“尧让舜”“舜让禹”的记载。文献反映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实行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下图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或历史时期变迁示意图。空白框中应分别填
西周
春秋
秦朝
A.商朝
东周
B.战国
西周
C.商朝战国
D.战国
东周
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表明分封制
A.避免了分裂割据
B.开始于东周时期
C.以分封同姓为主
D.使周公成为皇帝
7.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工具的制造突出表现为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铸造
D.铁器冶炼
8.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甲骨文出现在我国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汉朝
七年级历史测评第1页(共4页)》
9.下表是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找出大大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内容编号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政治
③玫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⑤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
经济
⑥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
⑦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①
B.⑦
C.⑤
D.⑥
10.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一年是
A.公元230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221年
D.公元前221年
11.2021年,中国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器、铁器,没有
金银铜锡。这个墓的主人是西汉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光武帝
12.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1000
850
5(0
单位:万人
800
单位:个
0
39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中央人口
600
450
画中央搭郑
B.实施“推恩令”
400
2
.5
封国人口
200
目封国搭郡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3.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其根本原因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秦的暴政
D.统一度量衡
14,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
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百家争鸣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15.“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
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中外文明交流
B.民族融合加强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军阀割据出现
16.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人鼎盛时期。他在长安兴办
A.大学
B.私学
C.佛学
D.太学
17.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是在
A.西汉时期
B.西周时期
C.东汉时期
D.东周时期
18.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诗经》
D.《春秋》
19.佛教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宗教。它发源于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东汉
七年级历史测评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