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26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
学生:
教学目的 1.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2.将严峻的形势与人物表现进行对比,感悟人物高尚的内心世界。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棒、恩”等10个生字,会写“术、斗”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正在紧张抢救伤员,有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这位外国医生就是白求恩。 2.相关资料: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三四月间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疔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导入新课:白求恩大夫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见课件)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指名读认生字。 强调:“速”是平舌音,“险”“迅”都是前鼻音。 (2)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读dòu,"一斗、十斗”的“斗”读dǒu;“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小”的“大”读dà。 (3)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指导观察,练习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指名读,组词读,齐读。 (2)指导观察:你发现哪些字不好写或者容易写错?根据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导学生对照例字认真观察并交流写法,并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 “术”撇捺要舒展,不要遗漏最后一笔点。“刚”左宽右窄,“仍”“险”左窄右宽。 “烈”下面四点均匀分布,托住上面的“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认真练写,教师巡视评价。 (5)课件展示,集体评议,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6)抄写本课要求写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三、再次读课文,整体感知(见课件)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手术台这个“阵地”上做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自己的阵地,他在“阵地”上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地为伤员做手术。 3.课件出示填空,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请学生按照“战斗打响→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顺序划分层次,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危急时刻,白求恩始终守在手术台旁给伤员做手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战斗胜利了,白求恩在手术台旁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读书时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写几遍,掌握课后的生字新词。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2.感受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夯实基础 1.听写词语,同桌互评。 课件出示: 手术台 阵地 战斗 打响 气焰 刚刚 不断 激烈 眼球 血丝 烟雾 仍然 取出 匆匆 离开 危险 转告 2.教师引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认真品读,析文悟情(见课件) 1.默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手术台是谁的阵库地?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 (明确:课文第2~4自然段集中讲述了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在阵地上坚持抢救前线伤员的事,是课文的重点段。) 2.学习第1自然段。 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一带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1)指名朗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简介齐会战斗。 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河间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器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3)齐读第1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同时也说明白求恩的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以手术台为阵地进行工作的?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祥工作着。) (4)指导朗读:把形容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把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4.学习第3自然段。 (1)战斗非常激烈,形势万分危急,师卫生部长传达师长让白求恩撤离的决定时,白求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自读课文,圈画批注,五相交流。 (2)白求恩此时沉思什么?白求恩沉思后是怎样决定的?白求恩为什么“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3)指名读白求恩说的话。 教师小结: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不顾师卫生部长的恳求,坚决不离开手术台,就像一名战士坚决不离开自己的阵地一样,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白求恩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读出白求恩同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对工作的极端热忱。 5.学习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1)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又是怎样工作的?抓住“落下了许多瓦片”“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仍然”“争分夺秒”等深入理解。 教师小结: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眼看要危及白求恩的生命,在这严峻的形势下,白求恩一心只想着加快手术的速度,尽可能地在短时间里抢救更多的伤员。这进一步体现了他把伤员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突出了白求恩坚守阵地的精神,表现了白求恩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负责任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学习第5自然段。 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指名朗读,交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说明了什么? (2)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的。(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具体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离火线不远的小庙里为伤员做手术,在环境越来越危险,气氛越来越紧张,师卫生部长紧急地催促下,自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丝毫不顾个人的安危,他把自己的手术台当作阵地,一直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不下手术台,把手术台当作了阵地。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作业设计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26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战斗打响→战斗激烈→战斗胜利
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着课文题目进行质疑促读,品读感悟,让学生在谈感受、朗读课文中,感悟白求恩大夫眼中只有手术台,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高尚品质。学生自读自悟,效果比较好。 2.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自主感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集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