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11: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社会主义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阶级条件: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思想条件: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思考1:结合材料和教材P89,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
列宁流放期满,12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材料:列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并结合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列宁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摘编自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
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回答列宁“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有哪些,分析及其意义。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3、列宁主义——内容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的方式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先进多国同时胜利论
(马克思)
落后一国首先胜利论
(列宁)
4、列宁主义——意义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实际
(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1:俄国一战强征1500多万壮丁入伍,占全国男劳力一半。前线接连失利,到1917年,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战争、破坏、饥荒造成的一切灾难全都压在劳动人民,压在工人阶级身上。1917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苏)明茨主编《世界通史》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1、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
2、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材料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
俄国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 88亿卢布猛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
1916年底,俄军前线有20多万士兵没有步枪,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
1916年俄国爆发了1500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100万人;
1917年1月,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反抗。
二月革命
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四月提纲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七月流血
十月革命爆发,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革命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实权)
工兵代表
苏维埃
四月提纲指方向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
夺权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武装夺取政权
流血冲突
十月革命现曙光
推翻临时政府
推翻
成立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诞生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意义: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全部企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2)内容: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
(4)影响:
①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收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② 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经济危机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政治危机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
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余粮征集制
全部企业国有化
配给制,义务劳动
禁止自由贸易
固定的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自由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工资制,按劳分配
(2)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
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斯大林模式(1928—1953)
问题:为什么斯大林选择抛弃新经济政策?
材料1: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全球文明史》
材料2:同志们!决不能减速!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路程……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一切现代化的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选集》
①国际因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国内视角: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斯大林模式(1928—1953)
(2)内容:
1928-193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②“农业集体化”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强制手段和“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变革……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的“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要也得到了保证。但是,这场强迫改造农民的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A.经济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一公有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牺牲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斯大林模式(1928—1953)
“大清洗”运动(1934—1938)
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约,也不受党和政府机关的制约,完全将个人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在党和国家的明一下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洗”是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体制的最后一个环节。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B.政治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权)
C.思想特点:个人崇拜,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斯大林模式(1928—1953)
(2)内容:
材料3: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3)影响
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
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结合以下材料评价了斯大林式?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材料4: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斯大林模式(1928—1953)
(3)影响
④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奠基石还是绊脚石?
结合以下材料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斯大林模式(1928—1953)
课堂总结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一战与1917年俄国革命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