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导学案
实验中学和艳菊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
2. 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
3.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读准下列字的音:
田圃( )禁锢( )留滞( )喑哑( ) 蓑衣( )斗笠( )襁褓( ) 润如油膏( )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生自由读,力求读准字音、重读、停顿。
2.学生范读。师生互评。
3.播放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再来说说下面两个问题:
(1)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小组合作,学习1-5节,讨论以下问题。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小结:在1-5节中我们感受到雨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小组合作,学习6-8节,讨论以下问题。
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教你们勇敢地笑”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3.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探究质疑。
1.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3.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归纳诗歌的主题)
4. 讲解诗歌的寓意: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课外收集描写“雨”的诗句。
《雨说》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和艳菊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