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22: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地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 6个生字。
2.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并能根据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指导文言文的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文言
1. 同学们,从司马光砸缸到王戎不取道旁李,从守株待兔到自相矛盾,从铁杵成针到囊萤夜读......我们领略了许多文言文的风采。
2.联系生活,趣味理解课题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在现代生活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看看这些名字(PPT),都有一个氏字,这是谁开的?(姓李的人)这是谁建的?(姓桂的人)谁研制的药?(姓王的人,姓黄的人)那么,课题杨氏之子,你明白了吗?杨氏就是表示姓杨的人家,所以你是*氏之子,女孩子你是*氏之女,你的妈妈是李氏之母,你的爸爸就是石氏之父,所以之就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去感受古文这种精炼的文字形式。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出示 PPT)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那么这篇课文的语言风趣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首先要掌握好本节课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了,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情况吧。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排火车读)其中,梁、诣、禽是会写字。
b谁能分享一下禽字的识记方法?了解“禽”字的起源。(播放视频)
2. 本文多音字有哪些?请王庆瑞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
为(wéi)设果应(yīng)声答曰 夫(借助以前的知识积累)答既然据义定音,所以文中这几个字的读音应该是
3. 明确要求,范读课文。掌握了字词,我们就可以读文章了,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
【PPT】要求:听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做出标注,然后自由朗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么读出节奏呢?
1.方法引领,教学 1、2句断句。
教学第一句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指生读第一句,引导回答:你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停顿?(我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个姓杨的人家的孩子九岁,非常聪明)(板书)杨氏子非常厉害,一下子就明白了文言文的停顿是要根据它的意思来划分的。
方法 1:借助注释。如何知道“惠”意思?(预设:借助注释)是的,借助注释轻松解决字词拦路虎惠呢?文言文中经常存在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比如那。
方法 2:借助工具书。那如果没有注释呢?读现代文的时候,你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怎么办?是的,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辅导书、古汉语词典。
方法 3:借助双音节词。除了借助注释,对这个字的理解还可以联想我们学过的双音节词来对应理解,比如甚好、甚远、甚快、知之甚少......这几个成语中的甚也是非常、很的意思。过渡: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呢?能说说你的朗读和理解吗?
教学第二句断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我通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方式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喊他的儿子出来,确定断句应该是这样的)非常好(板书孔君平)诣这个字是怎么知道他的意思的?是的,借助注释理解诣。
方法 4:“其”呢,是指什么?“其”在古文中经常随上文人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来理解。
小结学法:由此可见,我们学古文要学会用注释、工具书、上下文、双音节词甚至是图片来朗读、理解课文。现在,请你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后三句,读懂意思,读出节奏,并和你的伙伴交流讨论。开始(用计时器)
2.借助方法,自学后三句断句。时间到,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学习成果。读懂了哪句,就说哪一句。
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一组展示【屏显】:请生填空,()为()设果,果有杨梅。
同学们,你们看,在前文交代的情况下,文言文经常能省则省,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所以更要关注上下文。
第四句,谁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二组展示这里也有省略。看看图片,完成填空。你们看(结合板书),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是杨,所以你们觉得孔君平说得时候会是一种什么语气?孔君平这是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在逗弄孩子呢,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逗弄的语气来(师范读)谁来试试?听完这句话杨氏之子是什么反应?(出示 ppt)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谁来读一下这句。
出示判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该怎么断句?前面说过,古汉语的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比如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所以看到这种和现代汉语一样的词反而要再思考思考。当然,这里的停顿我们还可以联系上文,家果与家禽相对,家里的果子,家里的鸟。
3.疏通文意,完整叙述故事。
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个故事?你们讲的故事,课文用五十五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义丰。意思明白了,相信节奏读得也会更准确。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摇晃,再配上音乐感觉会更美。让我们一人一句,一起伴着音乐读一遍吧。(你们读的有滋有味,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四、研读课文,读出“巧妙”
1.虽然本文文字精简,但人物形象却很丰富。你觉得杨氏子是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句子回答。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概括了杨氏子的特点。(板书:甚聪慧)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
(1)生:应声答曰。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预设:杨氏之子反应快。
师总结:那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思维敏捷,聪明机智。老师看看你们反应快不快。
师生练习: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他之所以反应这么快,是因为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你知道杨氏之子究竟听出了什么
预设:孔君平拿姓氏做文章(开玩笑)。(杨氏之子----杨梅----都姓杨,所以都是君家果)
(3)杨氏之子不仅听出来了,还答出来了。他是怎么答的
预设:“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板书: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所以我们能看出来杨氏之子不仅会听,而且会说。
(4)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5)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
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谈谈理解
(6)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第 1句话是肯定句,第 2句话是否定句)
(7)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板书:有礼貌>
(8)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啊,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风趣幽默,一个对话接的机智巧妙,现在同桌两人,演一演,读一读,表现出他们的语气、神态。请一对同桌来表演一下。我读旁白。
3.瞧,语言的魅力就定格在这精彩的对话中,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朴的古筝声中,再一次来合作吟诵古人的精妙语言,我来读旁白,你们读对话,司马光说“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老师考考你们,是不是会背诵了?请你们来填空。
五、拓展延伸,引领阅读。
这篇古文出自哪儿?《世说新语》里写上层名士的异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两千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话。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西晋时,有个小孩儿,父亲病了,他外出求医讨药。主人问他病情,他说:“是患疟子。”主人问:“令尊是位德行高洁的君子,为什么会患疟子呢?”小孩儿回答说:“正因为它来祸害君子,才是疟鬼呢!”)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请同学们认真汲取古人的智慧,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逗弄
孔君平 杨氏子
应声答
甚聪慧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与悟这两点来展开的。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读,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准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读,合作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并通过学习告诉学生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好了才能悟明白,本文的重点是读中品悟人物的语言与性格特点,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而对于《杨氏之子》这篇课文,重在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从字词中感受杨氏子的机智、风趣、礼貌。
当然,本堂课还有一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讲得太多,在理解内容这一个模块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直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其次就是学生朗读得还是太少,应该加强学生的多种形式读,除了师生合作读、带着动作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表演读,我感觉还可以加上小组合作读,展示读,甚至是抓住重点句子反复读。最后就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外阅读推荐的小文言文没能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抓住一个点进行课堂阅读展示。
总之,这种文言文类的课还需要我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