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你选择。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以下选 项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史记》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B.考古发掘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
C.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D.《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2.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那里发现了陶器、石器、稻谷等大量史前遗存。这些遗存可以表明当时的居民
A.实行了禅让制度 B.结成了部落联盟组织
C.掌握了纺织技术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3.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 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4.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武王之弟)当政时 曾封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可见分封制的实行重视
A.论功行赏 B.扩充疆域 C.血缘关系 D.君主集权
5.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纣施用酷刑,周幽王朝政腐败。这说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 原因是
A.少数民族频繁入侵 B.爆发了平民大起义
C.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D.统治者的昏庸残暴
6.精美的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共同体现的是
A.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B.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7.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评价的是
A.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 B.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
C.商鞅变法的巨大作用 D.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8.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 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9.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D.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10.西汉初年,统治者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同时减轻农业赋税,减免徭役和兵役。这反映了当时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1.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材料反映了东汉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仍能掌握实权 B.东汉社会朝政稳定C.地方政权割据混战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丝绸之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稳定了社会局势C.将世界连为了整体 D.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13.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 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A.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B.避免出现军阀混战的状况
C.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D.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14.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为汉姓。这些举措
A.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B.促进了南北地区统一
C.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II卷非选择题
15.【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8分)
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 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以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摘编自《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分)
(3)材料三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分)
1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8分)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 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 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比较秦朝与西汉的形势图,指出二者的最大不同,并说明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历史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请说出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领域分别有何举措?(2分)
17.【项目化探究任务】(8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历史特征。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分立 交融 开发”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研究,请你参与。
项目一【图示时代特征】
(1)请你写出示意图中①的朝代名称,并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材解读》
项目二【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上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项目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江南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史记 货殖列传》 江南这里做为国家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土地广茂,田野肥沃,……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渔业、盐业和矿业都很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丝绸布匹棉花的富饶,能够让天下老百姓都穿上衣服。——《宋书》
(3)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4分)
35.【领略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化一统】
(1)根据材料,写出图1中的文字的名称。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2分)
【哲思一脉】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住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论语》
(2)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分)
【光耀世界】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 蔡伦传》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蔡伦造的纸有何突出特点?(2分)
科技著作 朝代 成书过程
《①》 汉朝 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齐民要术》 北朝 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 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
【造福人民】
(4)材料中“①”处应填写的著作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民要术》 的历史地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