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导学案
(汶南镇中学 秦立明)
学习目标:
1、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准备:
1、注音或写字。
阙 处 素湍 属 引 绝yǎn 沿sù xī 月
2、课文选自《______ 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家,_______家。三峡是指 峡、 峡、 峡的总称。
3、解释加点字词。
略无阙处 隐天蔽日 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这些句子有怎样的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本文材料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襄(xiāng),上。
3、乘奔御风: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
5、绝巘: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6、飞漱:漱(shù),冲刷。
7、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我的收获:
课堂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 ,解释: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通 ,解释:
2、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 不以疾也(快)
C. 从流飘荡(顺、随) D. 负势竞上(势力)
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B )
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寡人无疾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C.哀转久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春冬之时(的) 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 C.其间千二百里(其中) 其真无马邪(这里)?? D.故渔歌曰(所以) 桓侯故使人间之(特意) ?? 3.请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成现代汉语。 ?? 答: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汶南镇中学 秦立明)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言的简练性。
3.体会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放映三峡风光片,让学生畅谈对三峡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播放《三峡情》等有关歌曲)
明确: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作家、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材料。
(2)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本文选自《水经注》,该书既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课件展示)
二、动口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阙(què) 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绿潭 漱(shù) 属(zhǔ)引 绝巘(yǎn)
(学生齐读两遍,将注音标在课文中。)
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个别朗读,感知朗读情况。
(课件展示一些停顿例句,提醒学生注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三、动心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将课下注释批在注文中。
2.试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四、动情朗读,理清课文结构和内容。
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教师点拨并板书:山 夏水 春冬景色 秋天景色
2.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
板书:山:长 多 陡 高峻
夏水:凶险 迅疾
春冬:摇曳多姿
秋:悲寂 凄凉
思考讨论: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五、动脑朗读,领会艺术特色。
1.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析。
教师示范: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
(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趣味无穷,写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3)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用猿鸣来烘托凄凉、令人伤感的秋景,情景交融。
(学生相互交流、展示。齐读并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背诵可按课文内容的先后去背)
六、拓展探究。
1.课件展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本文进行比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畅想三峡:课件展示今日三峡景观,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有何不同;如果你站在三峡大坝上,高歌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高峡出平湖”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1)让学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2)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
3.课下阅读《长江三日》。
七、小结。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用155字,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我们学习本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我们家乡有哪些名山胜水,能不能写出来和大家共享呢?
【资料宝藏】
1.《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2.《长江三日》(刘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