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22: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注意看清题号作答。)
1.历史悠久的云南,被誉为“彩云之南”,不仅有着四季如春的气候,好吃的傣味,优美的竹楼,还曾经在这里孕育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时期出土的骨器有很多磨制光滑且有钻孔、刻纹和许多所谓的装饰品,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的,选择的砾石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戴的饰物。据此可知,此时期( )
A.精耕细作模式已有雏形 B.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
C.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 D.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4.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全来源于象形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5.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分布广泛 C.种类丰富 D.工艺高超
6.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入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7.《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一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该记载中与“选贤与能”有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奴隶制
8.大禹治水的传说经过考古学家考证是真实存在的。这说明上古传说( )
A.都是切实可信的 B.是研究历史的可靠证据
C.都是毫无根据的 D.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9.“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国国家产生的标志事件是( )
A.商朝的建立 B.夏朝的建立 C.西周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
10.“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周王室的亲戚”取得土地的方式是( )
A.开垦荒地 B.接受分封 C.继承祖先 D.武力夺取
11.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②青铜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③铁制农具的出现 ④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比文献史料更直观、具体,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经。下列出土的文物,可用于了解( )
图1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图2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3利簋及铭文
A.文字的演变过程 B.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C.古代农业的发展 D.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3.下图是一则寓言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后入由这个故事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它所表达的思想最接( )
A.仁者爱者 B.兼爱非攻 C.福祸相依 D.无为而治
14.假如现在要拍摄一部反映“春秋五霸”的历史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出现在该剧中:(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周武王 D.楚庄王
15.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而改做工商者,罚为官奴。这项措施( )
A.确定了重农抑商政策 B.阻碍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实现了铁犁的迅速推广
16.两千多年前使成都平原“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一个水利工程,经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造福人民,这一水利工程是( )
A.六辅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17.据相关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这一趋势反映了( )
A.社会局面日趋安定 B.人民苦难更加深重
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18.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二十大上作重要报告,报告中提及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报告贯穿着法治思维,体现了法治精神。中华民族法治的传统源远流长,以下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兼爱”、“节用”、“节葬”、“非乐”
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白马非马”
1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2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C.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21.我国近几年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2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世人废止。这件事情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23.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思想统治 C.经济开发 D.地方控制
24.“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的残暴统治。“他们”是( )
A.管仲、鲍叔牙 B.刘邦、项羽 C.卫青、霍去病 D.陈胜、吴广
25.《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春秋时期原始史料的是( )
A.出土的越王勾践剑 B.《战国策》中的记载
C.电视剧《吴越争霸》 D.涿鹿之战的战争遗址
26.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2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
A.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制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8.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其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刘邦 B.秦始皇、项羽
C.刘邦、项羽 D.汉武帝、秦始皇
29.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埋葬着8000多件武士俑。以今天的生产条件,文物工作者复制一件陶俑大约需要五六人紧张劳动两个月。此外,秦朝修骊山陵、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这反映了秦灭亡的原因是( )
A.残酷的刑法 B.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C.农民生产力水平高 D.不注重农业生产
3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重用人才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6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6分)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故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材料二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开始、发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14年就轰然倒塌。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在政治上“创导”了哪些制度?(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秦在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归纳该措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这个大帝国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33.(12分)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反映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此语出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教育上的什么做法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3分)
(3)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得以实现?(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