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永安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1.本试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史记》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寄居于天然洞穴,到用双手营建房舍,一幢幢民居升起在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进步,推动这一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打制石器的发明 B.懂得使用火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私有财产的出现
3.在半坡遗址上建成的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干栏式建筑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猪纹陶钵 D.司母戊鼎
4.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传说( )
A.是认识远古社会的实物史料 B.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C.印证中华文明步入奴隶社会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5.如图等级示意图内容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
A.铸造历史悠久 B.装饰风格鲜明 C.生产规模庞大 D.制作工艺高超
7.如图是甲骨文“国”字的初体,字形像持武器“戈”在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 B.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
8.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的时间换作世纪年代表示为( )
A.公元前7世纪70年代 B.7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8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7世纪80年代
9.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瓦解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0.春秋时期,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1.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关注民生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12.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原因
13.与如图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14.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的暴政
15.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
16.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17.下表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 )
中央 封国
人口数量 45万人 850万人
辖郡数量 15个 39个
A.北击匈奴 B.推恩令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尊崇儒术
18.如图中的抛物线代表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所在位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9.以栗特人为主的胡商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很多商贸据点,熟悉沿线的市场行情,建立一定的商业信誉,交易东西方不同商品。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 )
A.物种交流 B.文化传播 C.贸易往来 D.科技交流
20.如图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它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说唱俑的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 )
A.民间生活气息和制陶工艺 B.宫廷生活和市井风貌
C.贵族生活和城市风貌 D.农业发展和市民生活
21.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据此可知这篇人物传记描写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22.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3.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可以佐证( )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24.他生活在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佳作。这位著名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祖冲之 D.顾恺之
25.东晋名作《女史箴图》所画部分主题内容如下表。可见( )
主题 内容
冯媛挡熊 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
班婕妤却辇 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
A.东晋绘画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B.东晋社会女性地位极高
C.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 D.艺术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
2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商朝多次迁都,商王将都城迁到殷 B.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27.下表所示文化成就的特点是( )
人物 朝代 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A.照搬照抄前人 B.总结并创新 C.天人合一 D.中外交流
28.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盈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上)》第4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2分)
(2)小历同学认为,西汉王朝进入鼎盛的原因是由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赋税),罕举力役(徭役),无夺农时(农业生产的时间)”,同时,“实仓廪(粮仓),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的主张》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从A、B、C三个时期中任选其一(填字母即可),并结合所学阐述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变革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民族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少数民族内迁方向,并概括少数民族内迁后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片和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4分)
(3)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分析其影响。(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都江堰示意图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作用。 灵渠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境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蔡伦像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普及书写材料。 祖冲之祖冲之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主要成就是圆周率和《大明历》。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8至图11中的两幅图(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永安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A C B D C D A C C A A C D B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A B D C A C D B A D C B D
二、非选择题:共小4题,共44分。
29.(8分)(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生立为正统思想)(2分)
(2)示例一:同意。(2分)理由: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所以我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4分)
示例二:不同意。(2分)西汉王朝的鼎盛不仅是因为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还与汉朝统一局面的出现、汉初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基础、社会安定发展有关,因此,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小历同学的观点过于片面,我不同意。(4分)
30.(12分)(1)主张:重视立法保障;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注重粮食储存。(任答一点2分,共4分)
(2)趋势:不断发展进步。(2分)
A(1分)作用:距今约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1分)
推动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分,任答一点即可)
B(1分)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1分)
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分,任答一点即可)
C(1分)作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育秧移栽;(1分)
是水稻生产技术的极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任答一点即可)
(3)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保障);生产技术的改进;确保粮食安全(2分,任答一点即可)
31.(12分)(1)方向:从北向南迁(或向南迁)(2分)
表现:游牧民族开始转入农耕生活;少数民族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仰慕中原文化。(2分,任答两点即可)
(2)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或穿汉服;改汉姓)(2分,一点1分)
(3)共同主题:民族交融(2分)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任答一点即可)
32.(12分)示例一选 图8 图9(2分)
观点:中国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2分)
论述: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3分)
2.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不仅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也具有运输和灌溉的功能,造福当地百姓,至今仍然发挥运输和灌溉作用。(3分)
总结: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正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分)
示例二 图10 图11(2分)
观点: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推动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分)
论述:1.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
2.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仅对东方数学有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3分)
结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分)
示例三 图9 图10(2分)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2分)
论述: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凿灵渠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也便利了当地的百姓的水利交通、灌溉,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极大推动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进步。(3分)
2.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
总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发明创新成果,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