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在秦汉王朝的大政决策中,主要有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和中朝幕僚机关参与讨论。这一做法
A.有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 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体现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D.反映出行政中枢制度的调整
2.两汉时期,政府实行“受鬻法”和“赐物存问”。“受鬻法”即政府每月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石米;“赐物存问”即政府不定期向一定年龄的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布帛酒肉等高级物品。这突出说明,两汉政府重视
A.基层治理 B.社会保障 C.户籍管理 D.社会教化
3.《金史》载:“(金世宗大定年间)西京人李安兄弟争财,府县不能决,按察司移郑留平理。月余不问,会释奠孔子庙,郑留乃引安兄弟与诸生叙齿,列坐会酒,陈说古之友悌数事。安兄弟感悟,谢曰:‘节使父母也,誓不复争。’乃相让而归”。这表明,当时
A.祭孔已成为流行的社会习俗
B.财产纷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C.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D.民间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
4.张居正在奏疏中曾提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强调的是
A.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B.官员施政的有效性
C.官员监察的必要性 D.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5.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以低于成本 20%—30%的价格销售其纺织品,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富裕阶层和商业人口穿用洋布的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说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使关税主权丧失
B.外国倾销致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洋货盛行推动近代社会阶层分化
D.中外贸易促使通商口岸畸形繁荣
6.同文馆初立时,翰林院人员入学,被视为有辱斯文。 光绪中叶,汉人已有愿入者,然极容易,不必考试。后想入者增多,考试规定渐趋严格。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西学广泛传播 B.学堂体制确立
C.社会风气渐开 D.科举制度废止
7.1941 年 5 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
A.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利于团结力量抵抗日本侵略
D.激发了全体国民的抗战热情
8.1956年,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 34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A.《论十大关系》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图1为国务院 2023 年 8 月 28 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报告的要点。该报告的主题应是
A.维护生态平衡
B.保障粮食安全
C.实现农民增收
D.加强宏观调控
10.近代某位航海家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马可·波罗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 1500 英里的估计(一个极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度不到 3000 英里。 因此,他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 由材料可知
A.地圆学说在当时被普遍认可
B.达·伽马远航具备技术条件
C.麦哲伦借此找到通往亚洲的航道
D.哥伦布对陆海位置关系认知有限
11.为研究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现象,一学者列举了以下要点:新兴的工业中心、从世界各地获得充足粮食供应、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该学者研究的这一现象是
A.近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与工厂体系的建立
C.近代技术和医学的进步 D.世界联系加强改变社会生活
12.18世纪末,在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中,尽管亚洲棉织品因其分量轻、颜色亮、价格低等优势在欧洲广受追捧并被大量进口,但不久欧洲纺织界和一部分人却对其各自政府施压,要求制定禁止或削减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材料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A.大规模全球性贸易以棉织品为主 B.欧洲与亚洲贸易规模有限的原因
C.亚洲生产力发达使棉布竞争力强 D.全球性经济联系使欧洲突飞猛进
13.1336 年,英国颁布的饮食禁奢法令规定:“任何人,无论其处于何种地位或身份,都不得在家中或其他地方,在正餐、晚餐或任何其他时间享用超过两道菜……只有在一年的主要节日中,每人可以最多享用三道菜。”该法令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英国当时
A.阶级关系的变动 B.王在法下的确立
C.社会经济的衰退 D.个人主义的盛行
14.工业巨头安德鲁·卡耐基曾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并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并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卡耐基这一说法,主要基于
A.工业研究实验推动煤衍生物开发
B.标准化生产使工人变成机器齿轮
C.大规模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D.现代通讯联络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15.图 2 中①处应是
A.《法国民法典》 B.维也纳体系
C.《联合国宪章》 D.《战争与和平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14 分)1977年冬,河南偃师缑氏郑瑶村出土的汉章帝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禅约束石券”(见图 3),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释文: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惮祭尊
于季、主疏左巨等二十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
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亻,敛钱共有六万
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 惮中其有訾次
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容田借与,得收田
上毛物谷实自给。 即訾下不中,还田,
转与当为父老者。 其有物故,得传后代户者一人。 即惮
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
田。 它如约束。 单侯、单子阳、尹伯通、锜中都、周平、周兰、
□□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季卿、于程式、于伯先、于图、
左巨、单力、于稚、锜中卿、左□□、于思、锜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
明功。
注:大意是某乡侍廷里25户共同集资六万一千五百文,买田八十二亩。 约定以其每年收益帖助当年里中因家訾较多,次当为里父老者。 该人若因户訾降低,不再担任里父老,就应将田土转交给次当为里父老者。 里父老若物故,则传其继承人(继为户主,继为里父老者)。 如果里中立约人中,家訾皆不够格当里父老,则该田即由祭尊于季、主疏左巨主持出租该田土。
——据杨际平《我国古代契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金光《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禅的几个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侍廷里父老惮约束石券”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侍廷里父老惮约束石券”的史料价值。(10分)
17.(14 分)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帝在一份上谕中指出:前据三河县民人王自士呈控命案内有该县王官屯庄“老虎会”(秘密会社)名目,特饬邹炳泰等派员确查,兹据奏查明,该庄并无“老虎会”之名,惟于庄稼成熟时,各家伙同看守,立有“青苗会”名目等语。 乡闾春耕秋获,守望相助,以防攘窃,原属风俗所恒有,惟不应立有会名,著该地方官即出示严禁,各村民每届收获之时,准其照常看守青苗,但不许纠众结会,如有倚恃人众滋生事端者,即行查拿惩办。
材料二 随着乡里组织遭遇巨大危机、乡村治安教化、催粮征税、差徭摊派等事务乏人承办,青苗会乘机接手村庄公务。 尤其在办理差徭环节,青苗会会首甚至绕开乡保,“私行出贴撵办差务”。 与此同时,青苗会会首通过介入村庄公务,进而实现对乡保人选的控制。
道光十六年,在审理宝坻县新得里李三店庄乡民争夺看青权的命案中,琦善并未聚焦于青苗会,而是仅关注命案本身,因此也没有对青苗会作出任何价值判断。道光十七年,在审理永清县一起看青命案中,琦善依旧没有对青苗会采取任何措施。
材料三 同治六年,宝坻县厚俗里前白庙庄青苗会首事孟省三因年龄问题,向知县申请告退:今身年愈(逾)八旬,耳聋眼花,动履维艰,不堪办理青苗会事,所有差务身系帮办之人,照常经管,不敢推诿,身庄青苗会首事现有三人,均系年轻精明强干之人,办事妥当。 况且庄众素行信服,以后青苗会中之事不论有何事宜,与身无干。今岁身庄青苗圈地已经完毕。 为此禀恳,叩乞大老爷,伏念身年老、耳聋、腿迟,施恩将身首事之名准退,其差务仍照常遵办,不敢有误,则感公侯万代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洪兵《清中后期华北乡村治理——以青苗会若干京控案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朝政府对青苗会态度的变化进行解读。(14分)
18.(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统计(1873-1910 年)单位:千磅
年份 总计 中国 印度 锡兰 荷属东印度 其他
1873 233,488 215,701 —— —— -- - 17,787
1883 302,123 264,976 —— -— —— 37,147
1893 495,315 242,777 115,617 82,296 6,034 48,591
1903 675,958 223,670 209,552 149,227 21,333 72,176
1910 750,273 208,106 256,439 182,070 33,813 69,845
—据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据陈慈玉《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材料三 1833开始,印度试种茶叶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1838年,第一次运到英国的印度茶叶在伦敦拍卖场就以每磅16 至 34 先令的高价成交,而同期中国出口到英国的优等茶叶平均价格也只有2先令2便士。这并不是因为印度茶叶质量高于中国茶叶,而是因为买主皮丁“不惜以如此巨大代价而购买阿萨姆茶,无非为一种爱国思想所驱使,而欲以此鼓励英属阿萨姆一种有价值之生产品而已”。西方人与中国人所使用手揉 、锅炒等方法不同的是,他们已改用萎凋机、揉捻机 、解块机 、水门汀发酵地板、玻璃发酵台 、烘茶机 、切茶机 、拣选机 、筛分机及装箱机等近代机器。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中期后,茶价大幅度下跌。1887 年福建工夫茶的平均茶价只有1864—1866年的45.25%—60.75%,1887年平均茶价只有 1864—1866年的 31.75%—42.75%。福州海关,1882年茶叶出口税收为 1724153海关两,到1891年减为946702 两,年税收净减少了 777451 海关两。 光绪十二年(1886年)收茶叶税厘及加捐军饷93.3 万余两,十三年收 85.1万余两,十四年72.1万余两。 1891年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相继发生围攻教堂和外国人骚乱,1895年在四川和福建也发生类似事件。 这些骚乱碰巧都发生在主要的产茶省区,这反映了当地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的情形。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这一现象进行阐释。(13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2 世界工业平衡变化(1860-1900 年)(按各国工业生产次序排列)
次序 年份 1 2 3 4
1860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80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表 3 工业生产的上升(1913年=100)
年份 德国 大不列颠 法国 俄国 意大利 美国 世界
1860 14 34 26 8 — 8 14
1870 18 44 34 13 17 11 19
1880 25 53 43 17 23 17 26
1890 40 62 56 27 40 39 43
1900 65 79 66 61 56 54 60
1910 89 85 89 84 99 89 88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 4 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年)(1913年=100)
年份 国别 1850 1860 1870 1880 18190 1913
英国 57 64 70 81 90 10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判断依据。(14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 A 2. B 3. C 4. D 5. B 6. C 7. C 8. A 9. B 10. D 11. A 12. B 13. A14. C 15.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14 分)
(1)是缔约各方在自愿基础上共同商定的约定;约定的内容与当事双方的债权、物权密切相关;是当事权利方主张权利的凭证。(4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该石券属文献史料(或一手史料、实物史料)。(2分)该石券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承载着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形式上,该石券上的文字采用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契约书写材质为石材;内容上,释文介绍了政府通过父老这类民间社会领袖人物来确立乡村社会秩序,乡里具有半自治的性质,这些对于研究汉代书法、雕刻技术、文字的发展、社会发展、古代契约的变迁及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8 分)
17.(14 分)
解读:嘉庆时期,采取警惕和严厉取缔的态度。嘉庆帝认为青苗会的结社性质有潜在危险,可能会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而给清政府带来危机,因此要求地方官员严厉取缔。这一态度源自国家对乡村控制的弱化,反映了当时统治危机不断加深。(4分)
道光时期,采取默认和接纳的态度。随着国家在治安、征税、差役等方面的事务日益繁重,地方政府对青苗会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反映了青苗会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确保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分)
同光年间,采取监督和认同的态度。列强侵华战争剧烈地冲击着华北乡村社会秩序,清政府为弥补在钱粮征收、社会治安等方面治理的不足,对青苗会采取支持、管理的政策。这反映出青苗会已成为基层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
总之,嘉庆至同光年间,清政府对青苗会态度的变化,反映了青苗会的发展对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重要作用。(2分)
18.(13 分)【示例】
阐释:19 世纪后半叶,随着印度、锡兰等国的茶叶出口量日益增加,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逐渐衰减。(2 分)
在近代殖民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印度茶叶生产和出口掌握在英国人手中,利润被英国人攫取,这促使他们扶植印度茶叶而贬抑中国茶叶。加之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机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印度茶叶生产和制造便自然和近代科技结合,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具有竞争优势。最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苏伊士运河通航等近代交通和通讯革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茶叶市场的结构变化,中国茶叶贸易被更紧密地和英国主导的国际市场联系起来。以上因素导致了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 (9分)
综上,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使茶叶价格下跌,对清政府的财政税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了损害,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2分)
【注】:示例只提示答题角度与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19.(14 分)
现象一:工业革命扩展。 依据:由表 1 可知,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的排序由世界第一逐渐下降到第二、三位,而美国和德国的地位逐渐上升,这可以说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世界其他国家扩展。 (2分)
现象二:生产效率提升。依据:由表 2 可知,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在欧洲和世界迅速发展,这可以说明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 (2分)
现象三:工人生活水平提高。 依据:由表 3 可知,1850—1913 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实际工资几乎增长了 1倍,这可以说明 19 世纪后半叶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2分)
现象四: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依据:由表 1世界工业生产的排序变化和表2各国工业生产的上升速度可以判断,后起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发展速度超越了老牌国家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分)
现象五: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依据:由表2各国工业生产的速度可知,英国与法国工业生产上升 3-4 倍,由表 3 可知英国与法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不到1倍,由此判断,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