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20: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锡市2023年秋学期高二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 史
2024.1
命题单位: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2.北宋时,东京汴河两岸出现了大量“行市”,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朝廷开展商品专卖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3.1277年始,元朝先后设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行省的工作。1283年,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时任兵部尚书的董文用据理力争,反对此建议,廷臣“悉从董文用议”,导致建议未被采纳。1291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遭到否定 B.对行省权力的监督机制在改善
C.解决了地方大员吏治问题 D.行省事务必须要由廷臣来决定
4.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评价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足以当之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据此可知( )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为可信
C.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
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5.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工具及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① 翻车 水排
② 筒车 江东犁
③ 陶纺轮 坯车
④ 铁农具 双镰铁范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6.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随着定居点的扩大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7.据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快速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8.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建立。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这说明此时的官员选拔制度( )
A.使女性的政治地位愈发凸显 B.借鉴了清政府时的考试制度
C.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D.考试内容较单一缺乏灵活性
9.2000年10月1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5个国家的80余名部长和1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应邀与会,形成了包括首脑峰会、部长会议、协调人会议及十多个专题分论坛配套活动的多个层面运行结构。这次论坛( )
A.表明中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B.掀起了中非建交热潮并有了制度平台
C.宣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 D.首次阐释了中非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
10.下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 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11.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地
12.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度本质上相同 B.西欧君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
C.小农户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西欧社会各阶层之间无严格的等级限制
13.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以上材料说明( )
A.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亚非饮食文化 B.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间的交流
C.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旧贵族的地位 D.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新功能
14.英国历史学家卡内夫斯基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动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特在其专著中详细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中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由此可知( )
A.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体现为多元化 B.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C.蒸汽动力未对工业革命产生任何影响 D.人类将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
15.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该体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储备货币多样化,形成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样化,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地位。这表明( )
A.固定汇率制此后将不复存在 B.加剧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失衡
C.适应了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 D.彻底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16.当今,局部地区冲突仍频,全球治理体制正在改变。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这说明( )
A.世界联合抗美力量不断壮大 B.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为世界新危机 D·协同是解决地区冲突的捷径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癸卯学制"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年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6分)
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时空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毛锋等《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
材料三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摘编自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时空演变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繁。其中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最为惨烈,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各方所犯下的反人类暴行是前所未闻、令人发指的。富有正义感的格劳秀斯感到必须寻找出某种具有无上权威的东西,某种普遍适用的伦理法则,来对这个充满战乱的世界加以约束和规范。他在其所著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对中世纪一系列自然法法则进行世俗化改造,实现自然法理论的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旨在限制国际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5年以来,国际法由原来的欧洲集团扩大至遍及七大洲的180多个国家,以欧洲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法原则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许多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使得传统国际法的一些原则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或采取了新的概念。随着科技进步,传统国际法的内容扩大,产生如外层空间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新分支。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与和平法》诞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无锡市2023年秋学期高二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D D B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B D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5分)
(1)不同: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分类及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3分)
(2)示例:
癸卯学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2分)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希望以教育改革笼络民心。而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西学的传播和影响不断扩大,僵化的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识之士提出要改变中国的旧有学制。在此基础上,清政府于1904年颁行了“癸卯学制”。(4分)
“癸卯学制”注重教育法制化建设,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学习年限长;实行分科教育,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但新旧教育内容并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儒家色彩,仍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且没有设立女子学堂。(4分)
“癸卯学制”的颁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它毕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学制,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年科举制废除。(2分)
18.(14分)
(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2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6分)
(2)举措: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治理环境污染。(4分)
特点:阶段性或注重立法规范、先污染后治理。(2分)
19.(11分)
(1)历史变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
(2)因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民国社会黑暗,战乱频仍;近代民族工业落后,民族资本实力弱小;思想文化观念守旧;近代教育科技薄弱。(6分,任答三点)
(3)认识: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2分)
20.(12分)
(1)背景:欧洲国家战争频发,带来灾难;格劳秀斯富有正义感和探索精神;中世纪自然法理念提供基础;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现代主权国家观念产生;文艺复兴解放思想。(6分)
(2)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多;国际法适用范围扩大;国际法原则修改变化。(3分)
原因: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并加入国际社会,;世界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的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任3点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