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部分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部分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09: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学期初中教学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请在答题卡上答题,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各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1.1956年,考古学家在来宾市兴宾区麒麟山发现距今三万多年多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一些旧石器,该遗址古人类被称为“麒麟山人”。该发现说明( )
A.来宾市是南方古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 B.麒麟山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C.这时期来宾古人类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D.来宾的文化可上溯至1956年
2.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下图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3.“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4.清代学者王韬说:“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下列事件能够体现“失民心”的是( )
A.大禹治水 B.启继王位 C.盘庚迁殷 D.国人暴动
5.同学们在参观殷墟过程中看到下图,它就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字( )
A.字母文字 B.金文 C.甲骨文 D.小篆
6.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B.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物竞天泽,适者生存
8.下图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9.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秦朝( )
A.统一车轨 B.开凿灵渠 C.统一货币 D.修建长城
10.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但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骤起骤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的制度落后 B.秦朝施行暴政丧失民心 C.秦朝采用儒家学说治国 D.秦朝时外患严重
11.国学经典《三字经》有道:“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其中“高祖”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2.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汉武帝实行了( )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推恩令” D.重文轻武政策
13.据记载,梁冀(梁太后之兄)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东汉存在的重大问题是(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专权
14.“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核桃、石榴、葡萄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巩固了边疆的治理 D.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15.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创制了“麻沸散”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发明了纸
16.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C.《资治通鉴》 B.《三国演义》 D.官渡之战遗址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 )
A.科技的进步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民族的交融
18.南北朝时期,至少有70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技有了较大进步 B.北方政局稳定 C.分裂进一步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
19.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进行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府 D.燕京
20.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关键词:钟繇、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等,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
A.书法艺术 B.绘画艺术 C.雕刻艺术 D.舞蹈艺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图)
材料二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1)材料一三幅图片反映了孔子的主要活动,请对他“周游列国”“退修诗书”“杏坛设教”的主要作用作简要评价。(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2分)他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是什么?(4分)
(3)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动荡,不同的思想流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种思想上的争斗有何影响?(4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替专权,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
材料三 西汉建立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末和东汉后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汉、东汉早期推行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4分)
(3)上述材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要启示?(2分)
23.(12分)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发展为从分散到形成一个相互往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的革故鼎新》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2分)西汉对西域有效管理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东晋江东地区出现了怎样的经济景象?(2分)其出现有何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在“移风易俗”方面的具体措施。(4分)
2023年秋季学期初中教学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D C D C B C B C C D A B A D D B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