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河中石兽》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3 15: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2课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3.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二、课中互动学习(一)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以下题目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活动指导:注音全部正确的小组加1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 教师总结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 (二)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三)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 3.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译: 4. 尔辈不能究其礼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 7.……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8.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10.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文注明你的疑问:) 活动指导:检查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第二课时
要点:回顾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学习活动1:小组长检查第一课时所学重点实词及句子 (二)学习活动2: 理清思路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思考角度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简评一下四种寻石兽方法的动机合理与否。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7.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四、达标检测:(20分,15分钟)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指导: 1.组员独立完成检测的内容; 2.小组内比赛,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成绩: 测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