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河中石兽》【资料链接】
1.作者名片
作者 纪昀 朝代 清代
评价 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作品 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2.知识链接
《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图解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海拾贝】
1.通假字
曳铁钯 “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为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
答案: 划船
5.文言句式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走进文本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
(7)不更颠乎 (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2.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解析】选D。A、B、C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D项“之”作结构助词“的”用。
4.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清 《阅微草堂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
7.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题。
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活埋。
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天下莫能当( )
(2)括母问奢其故 ( )
(3)赵括既代廉颇 ( )
(4)悉更约束()
答案:(1)认为(2)原因,缘故(3)已经(4)改变,更改
12.翻译下面句子。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译文: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
答案:(1)(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1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选用赵奢的话回答即可。
答案: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1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万丈内容的深层分析。从赵括没有作战的实际经验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
15.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
答案: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
附【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但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