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20: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安康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选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3.从秦汉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
第一类 鉴于前一个朝代的败亡,新王朝建立初期,总结其教训而进行的改革。
第二类 由于周期性出现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类 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表格信息,以下中国古代改革与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A.宋朝王安石变法——第一类B.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类
C.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类D.宋初强化统治的措施——第三类
4.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宋太祖时期殿试内容为诗、赋两种形式,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就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这一变化()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的特权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D.表明选官制度具有一定多样性
5.贵州省安顺市的文庙和武庙是安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武庙供奉人物有变动,到了明朝,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
A.督促地方教育进步B.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C.鼓励人们从政从军D.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6.1906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A.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B.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D.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7.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12月7日开始,先后颁布了四个国定税则,受此影响,我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单位:%)。这一现象表明()
商品名称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14.2 1.9
煤油 5.2 4.2
米 5.4 2.9
面粉 2.6 0.5
木材 1.6 3.2
染料颜料类 2.2 3.3
机器 1.8 6.4
车辆 0.9 5.4
金属及矿砂 5.4 11.4
A.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B.关税自主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D.对外贸易逆差已经转向顺差
8.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工委的指示,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贫雇农和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一定发展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9.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并参观第一届亚洲运动会;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60年到1964年,中日两国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相互交流。这些体育活动说明该时期我国()
A.积极改善外交环境B.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成效显著
C.外交政策走向成熟D.发展周边关系成为外交重点
10.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11.下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D.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12.罗马继承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遗嘱继承优先的传统,阿德里亚努斯皇帝一语道出了罗马法把遗嘱继承置于法定继承之先的真谛:“我没办法选择儿子,可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这反映出罗马继承法()
A.尊重公民个人意愿B.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注重调解经济纠纷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世纪开始,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
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14.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15.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二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等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B.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16.下图所示为1928—2018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情况(部分)。这一变化趋势说明()
A.欧元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B.国际货币结算体系走向制度化
C.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用依然稳健D.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存在缺陷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城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城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至西域。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3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乘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1600年,多极、分离。第二阶段:1600年——1780年,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分散。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征。(7分)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详解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城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材料没有体现最早,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是没办法判断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的,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排除A;西汉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明朝出现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危机,对应第二类改革,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属于社会矛盾尖锐,宋朝面临积贫积弱,属于第二类改革,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第三类,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改革,排除B项;宋初的改革属于第一类,刚刚建立新王朝,总结唐末五代的教训而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考查宋朝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进士科考试重诗赋的趋向十分突出,因此宋初的科举考试也非常看重诗赋。为应科举,广大学子平日所学均为辞章藻句,雕琢文字,讲究华丽,不求实际,不论经义,从而形成浮夸、轻薄的文风。这一状况到了北宋中期仍没有得到大改变。但进士科重诗赋、轻经义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突出,而熙宁年间的殿试题已经映射当时民生和国策问题,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通过科考选拔到真正的治国安邦的人才的愿望,这种变化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故选C项。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打破了士族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故排除A项;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变化,没有提及其他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明朝洪武年间,关羽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据材料,关羽是因其忠义的形象而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因为明朝需要忠臣良将的服从来巩固统治,所以,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教化百姓,D项正确;武庙祭祀的是武圣,与地方教育无关,排除A项;文武庙的建造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不是“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排除B项;文武庙的建造主要目的是构建官方意识形态,不是“鼓励人们从政从军”,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可知体现的是清朝这次改革以维护集权统治为目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对现有官制进行改革,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调整与更换,排除A项。清朝统治日趋衰落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B项;晚清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并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考查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29~1936年在进口商品中,棉制品、米、面粉、糖等我国可以生产的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机器、车辆等我国不能生产或产量极低的重工业产品以及国内稀缺的金属所占比重上升,这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全面接轨”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仅根据材料,看不出中国是否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且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故排除C项;表格中只有部分进口商品所占比重,看不出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故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可知,中国共产党将原来为抗日设立的政权改变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反映出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即当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D项正确;据题干“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述错误,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人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根据材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并参观第一届亚洲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中日两国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相互交流”可知,我国通过体育外交积极改善外交环境,故选A项。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故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不全是周边国家,故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答案】A
【解析】考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根据图表可知,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故选A项。“全面推广”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至今,农业生产也没有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故排除C项;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据,得不出我国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故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遗嘱继承优先”、“我有办法选择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把遗嘱继承置于法定继承之先,尊重了公民个人意愿,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遗嘱继承在法定继承之前,“注重调节经济纠纷”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开始,法国王室监察官逐渐掌握了村民会议的自治管理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王权的扩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纪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社会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成文法体系,排除A项;B项中的“丧失”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7世纪法国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基层治理水平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15.【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社会福利理论、福利多元主义,这些政策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福利政策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C项正确;这些政策变化说明了西方国家福利政策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多元分配方式是这时期才出现的,排除B项;“普遍提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考查国际货币。根据图表可知,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一直在50%以上,说明美元的信用依然稳健,故选C项。欧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占比并不占优势,且根据材料得不出欧元成为世界金融体系核心,故排除A项;“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材料并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经走向瓦解,故排除D项。
17.【答案】(12分)
(1)措施:设置相关机构(或任命官吏),加强对西域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赋税制度。(每点1分,共2分)
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每点1分,共3分)
(2)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工业文明的冲击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传统(“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意义:坚持开放、和平、发展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2点得3分)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得出:设置相关机构(或任命官吏),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由材料信息“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得出: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赋税制度。“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工业文明的冲击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传统(“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等角度分析。
(3)“意义”,根据材料三信息“‘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坚持开放、和平、发展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4分)
(1)变化:由自主关税到协定关税(或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晚清海关进口税率较鸦片战争前大幅降低。(每点2分,共4分)
原因:鸦片战争前:国家主权独立;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竭力压制中国关税税率(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每点1分,各答2点得4分)
(2)努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宣传关税主权的重要性;发动关税自主运动。(每点1分,共3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为探索近代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言之有理即可)(每点1分,共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得出由自主关税到协定关税(或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据材料一“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得出晚清海关进口税率较鸦片战争前大幅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鸦片战争前国家主权独立、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竭力压制中国关税税率等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得出支持广州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据材料二“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得出宣传关税主权的重要性;据材料二“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得出发动关税自主运动。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革命的进程、加深对国情认识、积累经验、探索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等方面概括。
19 .【答案】(12分)
论题: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论述: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公元1600年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各地相对独立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多极、分离;1600年以后,伴随着欧洲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国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各地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的地位日益凸显,此时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较为分散;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洲各国也加速了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地区沦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此时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了单极世界。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日益由分散走向整体。
【解析】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三个阶段以及示意图,可以看出,棉花种植、消费在世界范围内的联系逐渐密切,结合材料时间可以得出论题: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论述:采取总分总的论证方式。首先总论,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然后结合材料所列的三个阶段棉花种植的情况以及原因,进行分论。公元1600年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各地相对独立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多极、分离;1600年以后,伴随着欧洲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国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各地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的地位日益凸显,此时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较为分散;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洲各国加速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地区沦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此时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了单极世界。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日益由分散走向整体。
20.【答案】(14分)
(1)特点:主要依靠传统道德礼仪治理;宗法色彩比较浓厚;以乡村基层组织为基础;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或政策法规的引领等)。(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特征: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相结合;实行民主选举与监督制度;地方行政对中央负责,为地方服务。(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得出,主要依靠传统道德礼仪治理;根据“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得出,宗法色彩比较浓厚;以乡村基层组织为基础;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历史意义:综合材料一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节省了国 家行政开支;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2)原因:综合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特征:根据材料二“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等信息可知,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地方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相结合;实行民主选举与监督制度;地方行政对中央负责,为地方服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