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愚公移山》学案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21教育网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2·1·c·n·j·y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句子:
1. 方七百里
2. 2.河阳之北
3.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 5.叩石垦壤
6.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 7.甚矣,汝之不惠
8. 8.而山不加增
9.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21cnjy.com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21·cn·jy·com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