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制15《滑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五四制15《滑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2 09: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杠杆》这一课是青岛版五四制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简单机械”教学里的第二课,本单元是研究生活中的机械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对机械的基本性质有初步认识,能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设计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课是在学生对斜面已有初步感知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为以后继续研究滑轮、轮轴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对杠杆已有的感知为引子,以杠杆的特点及类别为主要的探究对象,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过程,认识杠杆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杠杆的 3个点;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面和大小。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完成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3.对杠杆结构、功能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知道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点:
知道杠杆的 3个点,能正确的找出 3个点,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盒、起子、饮料瓶、尺子、记录单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阿基米德,大家猜一猜,老师变成阿基米德后会干什么?学生根据在学习数学体积知识和课外阅读中对阿基米德了解,会猜想老师会撬地球,引导学生想象撬地球的情景,出示用棍子撬地球和生活中用撬棍撬重物的的图片并出示课件: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杠杆。
(板书课题:杠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杠杆。
二、认识杠杆,提出问题
1.单独一根棍子是不是杠杆呢?引导学生回答,单独一根棍子没有撬重物,不是杠杆。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品模仿着撬一撬,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活动,我们感受了一下杠杆,那大家能感觉到杠杆有几个重要的点吗?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
2.师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那点叫动力点;承受重物的那点叫阻力点。板书三个点。
3.出示压水机、撬盖子图片。引导学生模仿并找一找三个点,接着出示瓶盖的图片,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进一步加深对三个点的理解。
三、动手体验,猜想假设
1.通过起瓶盖让学生感受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大家在刚才起瓶盖的过程中,感受杠杆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省力。
师:杠杆一定都省力吗?
生: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
师:这都是大家的猜想,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2.出示杠杆尺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尺。
师:我们认识了杠杆尺,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一下杠杆呢?
学生讨论,巡视并倾听学生的讨论,生回答:先确定杠杆尺哪一边是阻力点、哪一边是动力点,而且杠杆要达到平衡状态。
引导生猜测:达到平衡状态时,左边的钩码多、右边的钩码少,说明杠杆省力;达到平衡状态时,右边的钩码多、左边的钩码少,说明杠杆费力;达到平衡状态时,左右两边的钩码一样多,说明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对学生进行表扬,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在杠杆尺左侧选择阻力点,右侧选择动力点。
(2)分别试一试左边钩码多右边钩码少、左边钩码少右边钩码多及左右钩码一样多的情况,看看能不能达到平衡状态。
(3)达到平衡状态时,做好记录,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挂钩码。
(4)对比一下实验记录,比较每次平衡后阻力点和动力点的钩码数以及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同组的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3.小组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分别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单,通过分析记录单,学生会发现杠杆有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状态。引导学生猜想,这三种状态与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接下来小组根据记录单来验证猜想。
师生总结: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时,省力。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是,费力。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
师:大家通过实验,不仅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杠杆有省力、不省力不费力、费力这三种作用,还发现了它们的规律。真是厉害!
四、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师: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也用到了杠杆原理?引导学生知识联系生活。
2.通过钳子、核桃夹、镊子、筷子、天平、跷跷板等回归学生身边,并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交流总结,课外延伸
1.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探索活动中,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课件展示本课主要知识点。
2.课外延伸设计制作一个利用杠杆的小装置。
板书设计:
杠 杆
支 点
动力点
阻力点
《杠杆》评测练习
一、填空题
1.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工作时,在杠杆用力的点叫(),承受重物的点叫(),起支撑作用的点叫()。
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点时,杠杆(),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点时,杠杆(),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点时,杠杆()。
二、选择题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翘起的简单机械叫做()
A斜面 B杠杆 C轮轴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我可以支撑起整个地球!”
A支点 B杠杆 C重点
3.下列工具属于省力的杠杆的是(),属于费力杠杆的是(),属于等于杠杆的是()。A跷跷板 B镊子 C钉锤
三、判断题
1.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
2.跷跷板是一种省力杠杆。()
3.钉锤是一种不省力的杠杆。()
4.杠杆工作时,用力点离支点远,阻力点离支点近,就能省力。()
5.凡是杠杆都会省力。()
四、实验题
实验名称 杠杆的作用
实验材料 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 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 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 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 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 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 杠杆尺( )。
实验结论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 ), 用的力就越(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 ),用的力就越(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
《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一个梦到自己变成阿基米德的故事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梦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利用随身的物品来做实验,成功的创设了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对杠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通过起瓶盖这个小活动,全班的讨论,来进一步感知杠杆中的三个点,通过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来了解杠杆的作用。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这样将学生的科学与生活进行联系,在生活中学科学,将科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而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使用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增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学生人人参与实验活动,学生获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还存有许多不足,例如,可以利用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来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留下悬念,讲完新内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不对,可不可以实现?这样首尾呼应,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这是其一。其二,在实验设计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如何来进行实验,为什么这样做有少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半知半解,这里还要交代清楚。这就直接导致了同学们配合不好,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实验效果。实验时间有些长,后面的内容就要加快速度了,其三,本课设计比较平淡,缺少亮点,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多举一些例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当然,作为青年教师,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将不断充实自我,砥砺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