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岙阴初级中学 刘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作者作品及有关散文方面的文体知识。
2、掌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品析重点句的深刻含义,总结散文阅读方法。
3、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掌握基础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清吟( ) 枭( )鸟 荫( )庇( ) 倒坍(tān) 虬(qiú)须
孱( )弱 瘠( ) 堰( ) 沉湎( ) 引颈受lù( )
鲑( )鱼 臆( )测 jué( )取 枭( )雄 百鸟啾啾( )
骄奢( ) 芳xīn( ) yì( )立 默契qì( ) ɡōu lóu( )( )
袅( ) 万lài( )俱静 kuī( )测 怜mǐn( ) 愤mèn( )
lìn sè( )( ) pái huái( )( ) jué( )取 停滞( ) kuì( )赠 周道如dǐ( ) 云翳( )
▲一泻千里:
荫庇:
骄奢:
芳馨:
佝偻:
引颈受戮:
虬须:
周道如砥:
赏心悦目:
瞻望:
乐此不疲:
攫取:
臆测:
肃然起敬:
万籁俱寂:
沉湎:
愤懑:
蔚为壮观:
恰如其分:
(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题目
作者作品
文章体裁
思想内容
写作特点
谈生命
那树
地下森林断想
人生
二、阅读理解,探究规律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请给上面的短文拟一个小标题。
2、文中加点词体现了小树的什么精神?
3、“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奋斗者的心境,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4、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树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生命观?
思考讨论:散文的考查点有哪些?应该怎样答题?
三、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薄暮下的刀锋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 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 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3. 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 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5.“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对下列文章中的小人物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拉三轮车的老王在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和知恩图报。(杨绛《老王》)
B.农民父亲拼命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反映了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李森祥《台阶》)
C.“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表达了小人物简·爱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D.于勒沦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都不愿回国拖累哥哥,表现出小人物的自立自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另一种对文章主旨的考察方式:
6、 “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为以“生命”为话题的散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五、巩固知识,自我检测
1、课下完成《综合能力训练》上的第三单元测试题;
2、自选两篇散文,完成两篇读书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岙阴初级中学 刘敏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作者作品及有关散文方面的文体知识。
2、掌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品析重点句的深刻含义,总结散文阅读方法。
3、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生命是冰心笔下的那条奔流不息的春水,生命是王鼎均怜惜的那棵做徒劳贡献的老树,生命是张抗抗讴歌的浩瀚无垠的地下森林,生命是勇于攀登那座令人向往的高塔。这一节课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重新走进“生命”,再次感受生命的不屈、壮丽。
二、明确复习要点
三、落实目标,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要点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清吟(yín) 枭(xiāo)鸟 荫(yìn)庇(bì) 倒坍(tān) 虬(qiú)须
孱(chán)弱 瘠(jí) 堰(yàn) 沉湎(miǎn) 引颈受戮(lù)
鲑(guī)鱼 臆(yì)测 攫(jué)取 枭(xiāo)雄 百鸟啾啾(jiū)
骄奢(shē) 芳馨(xīn) 屹(yì)立 默契(qì) 佝(ɡōu) 偻(lóu)
袅(niǎo) 万籁(lài)俱静 窥(kuī)测 怜悯(mǐn) 吝(lìn) 啬(sè)
愤懑(mèn) 徘(pái) 徊(huái) 攫(jué)取 停滞(zhì) 馈(kuì)赠
周道如砥(dǐ) 云翳(yì)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骄奢:骄横奢侈。
芳馨:芳香。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着被杀。指不作抵抗等死。
虬须: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
周道如砥:文中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阴。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乐此不疲: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和钦佩。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蔚为壮观:丰富多彩,成国盛大景象。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题目
作者作品
文章体裁
思想内容
写作特点
谈生命
冰心,现当代作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
抒情散文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形象性的描写,哲理性的抒情、议论。
那树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
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比喻奇特、形象。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
抒情散文
通过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对顽强的生命和如同地下森林一样的人们无限景仰的感情。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是本文写作上一个显著特点。
人生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哲理散文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以具体的意象为喻,形象地表现深刻的道理。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总结散文阅读规律。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请给上面的短文拟一个小标题。
2、文中加点词体现了小树的什么精神?
3、“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奋斗者的心境,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4、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树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生命观?
(答案:1、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着。2、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3、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4、如“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5、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师提问:散文的考查点为什么?怎样解答散文阅读中的各种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直接概括全文内容;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2、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1)品味词语。 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A、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B、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3)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A、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B、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3、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5、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6、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学案,阅读《薄暮下的刀锋凸凹》,把握散文阅读考查内容领会散文阅读方法。
薄暮下的刀锋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 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 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3. 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 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5.“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对下列文章中的小人物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拉三轮车的老王在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和知恩图报。(杨绛《老王》)
B.农民父亲拼命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反映了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李森祥《台阶》)
C.“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表达了小人物简·爱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D.于勒沦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都不愿回国拖累哥哥,表现出小人物的自立自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另一种对文章主旨的考察方式:
6、 “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参考答案:1. 开(锉)刀刃 收工钱(格式相同动宾短语,意对即可)
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 3. ①扣题;②交代时间的推移,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烘托磨刀人工作认真辛劳的形象。 4. ① 点明题意;②升华主题;磨刀人等小人物的朴质善良,像刀锋一样闪亮,并在我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D 6、示例:“轻贱卑微”的小人物,坚持做人的原则,不趋时、不趋利、不违心、不怕辛苦,他们才是品德高尚的人;链接材料:身为一位普通农民的父亲朴实忠厚,用自己的艰辛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他的执着、坚韧,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正是“品重”的体现,文中这位乡下的“老人”为了将主顾的刀磨好,不贪图眼前利益,却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他对工作的热忱与敬业又何尝不是“德高”呢!)
▲指名分析以上阅读题考点及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指名进行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综合能力训练》上的第三单元测试题,并自选两篇散文,完成两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