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设计人:? 李冠群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3、读准字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4.?实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⑤?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⑦?期年之后(期:满一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 3.?虚词:? “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皆朝于齐(于:到)? “而”?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 4.?词类活用:? ①?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暮寝而思之(暮:夜晚)????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5.?古今异义:? ?地方:? [今]?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 [古]?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与(之)坐谈(省宾语)②?问之(于)客曰(省介词“于”)? 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皆朝于齐(应为“皆于齐朝”)?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应为“忌不信自”)? 固定格式:?孰与…”和“与…孰”疑问句经常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成选择疑问句中的一种,介词“与”的宾语是用来作比较对象,句末的形容词则是比较的标准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这件事是什么? ?
2.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
3.讽谏结果如何?
三、合作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彩
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彩有明显差异
?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提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
主备人:
李冠群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性空间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 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5.解题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谏(jiàn),接受规劝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 yì 窥 kuī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期 cháo
(二)再读课文, 读准句读,理解文意。
文言文朗读注意点:
1、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2、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3、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4、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课文内容(ppt展示)
朗读第1段,要求:
1、分角色朗读
邹忌、妻、妾、客、叙述人
2、读出每个人的身份、心理特点
总结: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生活小事--------------------------------------------国家大事
臣之妻→私我 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我 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
臣之客→求我 四境之内
莫不求王
威王除蔽:
三令 三变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忌不自信
④ 吾妻之美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