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石莱中学)优秀作品: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石莱中学)优秀作品: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3 22:46:39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设计人:石莱中学 王冬梅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学习目标】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精读文本,分析人物。
悟读课文,突破类比。
【学案设计】
我在搜集
《战国策》
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 )体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总集,经过( )代( )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 )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 )年。
邹忌
( )国时( )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邹忌不仅是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齐威王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我在朗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 ( )  窥 ( ) 间进( ) 期年( ) 谤讥 ( ) ( ) 朝服衣冠 ( )  皆朝于齐 ( )
读准句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我在积累
1 、下列字词,你掌握了吗?
形貌昳丽: 孰视之:
王之蔽甚矣: 间进:
下列句子,你会翻译吗?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 ) 私:( )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 )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能谤讥于市朝  

我在思考
1 、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从一件家事写起,是件怎样的事?由此邹忌联想到什么道理?他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之后采取怎样应对措施?

3、齐王的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我在评论
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邹忌:
齐王:
学以致用
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当堂检测:
1.“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3.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设计人:石莱中学 王冬梅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目标】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精读文本,分析人物。
悟读课文,突破类比。
【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我在搜集
《战国策》
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总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邹忌
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邹忌不仅是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齐威王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我在朗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 ( yì )  窥 (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
读准句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我在积累
1 、下列字词,你掌握了吗?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孰视之:同“熟” 仔细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间(jiàn)进:间或、偶然
下列句子,你会翻译吗?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
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私,形容词做动词,偏爱)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我在思考
1 、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从一件家事写起,是件怎样的事?由此邹忌联想到什么道理?他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家事喻国事 → 王之蔽甚矣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
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之后采取怎样应对措施?
三赏{面刺寡人→上赏
上书寡人→中赏} →三变{令初下,门庭若市
谤讥市朝→下赏 数月后,时时间进
期年后,欲言无可进
齐王的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燕赵韩魏皆朝与秦
我在评论
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邹忌: 善思:小中见大 ;善谏:足智多谋; 求实: 实事求是
齐王: 善听:从善如流;善做:改革创新
学以致用
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当堂检测: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3.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