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5.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内容为
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墨家
“兼爱”“非攻”
七年级历史
法家
国家
儒家
“法令、权术、威势
治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注意事项:
道家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顺应自然和民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A.私学兴起
B.百家争鸣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变法改革
D.道教诞生
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图是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复习中国古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建立的时间在年代尺上应该处于
()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
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
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h
c
A.传说
B.历史文献
A.a处
B.b处
C.化石
D.影像资料
C.c处
D.d处
2.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
7.秦始皇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方言障碍,方便沟通
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交流的是
()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A.开凿灵渠
B.统一货币
3.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历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
C.规范交通
D.统一文字
与创造力。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负责给游客介绍具有山西特色的青铜器,你
会选择
(
)
8.《史记·过秦论》中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这段史料适合
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晋侯鸟尊
9.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
4.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间,
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促成这一现象形成的措施是
()
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A.行“推恩令”
B.盐铁专卖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诸侯间争霸不断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8页)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2.B 3.D 4.B 5.B 6.B 7.D 8.A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D
16.(1)孟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做人要有原则,不卑不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答出意思相近、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即可,2分)
司马迁的精神:面对挫折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答出意思相近、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2分)
(2)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形象
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气势,是秦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雕塑艺术水平的高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
明珠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 2分,共 4分)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石窟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
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 2 分,共 4分)
(3)图一: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
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图二: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
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图三: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图四: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任选两位人物作答即可,每点 2分,共 4分)
17.(1)相同之处:都从事农业生产(或都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都过着定居生活(或都会建造房屋)。(每点 2分,共 6分)
(2)特点: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意
思相近即可,2分)
现实意义: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
同感;有利于培育民族和时代精神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3)①:秦朝;②:北魏。(2分)
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几次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所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汉族
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不断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
盾,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江南地区的
开发使我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
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
18.(1)“与众不同”之处:因势利导;无坝分水;以水治水;人水和谐。(答出任
意两点即可,每点 1分,共 2分)
影响: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
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
理即可,2分)
1
(2)具体表现: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奖励
农桑;减轻刑罚。(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2分,共 4分)
理解: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
库充盈,史称“文景之治”。(意思相近即可,2分)
(3)原因: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每点 2分,共 4分)
(4)因素:水利工程的修建;统治者的重视;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技术;
充足的劳动力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1分,共 2分)
19.(1)图一: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确立皇帝
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
政的基本模式;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
点即可,每点 2分,共 4分)
图二:汉武帝在地方实施“推恩令”,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
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削弱了诸侯实力;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使之无力与中
央对抗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 2分,共 4分)
(2)内在联系:图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为图四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2分)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
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示例:主题:变革·发展
变法改革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给我们
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
军事上奖励军功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的面貌,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顺应汉化潮流,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汉
化措施,如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
魏的实力。
总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勇
于改革。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这
两个事件及影响建立联系,并紧扣文章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可得 10 分,之后按等级
逐条赋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