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6:46:33

文档简介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高一 语文
1.A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说法不当,对原因概括不全面,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还应包括“中国特殊的情况”“中国新诗起源之后遭遇变数太多”等因素。
2.D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已逐渐了占据诗坛主导地位”说法不当,材料一中说的是“去年英国《卫报》根据大数据统计,目前无论是年度畅销榜名单、各大获奖名单还是文学新人名单,显示出女性作家或许将逐渐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中国新时代诗歌十年期间,且不是已发生的事情;
B.“一定”太绝对,“反之亦然”说法不当,原文是说“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新诗伊始,侧重的是打破传统而非建设,即使后来的新月派和象征派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力促新诗美学的回归,但新诗仍被赋予过多的载道属性,影响其音乐性的发展”根据材料内容无法推导出这一结论;
C.材料三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3.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A、C、D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B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6分)
①材料一侧重分析新诗新气象的表现。材料一着重讨论了主体写作、生态写作、女性写作和青春写作四种类型的新诗写作,借此描画出新时代诗歌十年的新气象;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新诗在音乐性上的局限及其原因。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等因素制约了新诗的发展。
③材料三侧重分析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通过古今诗歌比照的方式,勾勒出诗歌传承发展的历史,强调这种传承是一种现代创造性转化。
(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5.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埋下伏笔”错误。没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故选B。
6.C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C.“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的结尾,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故选C。
7. (4分)
①“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汉江与敌军血战最终流血牺牲的故事;②表现出我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8. (6分)
从内容上看:①本文着重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则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②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则通过描绘几件平凡的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
从手法上看:①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呈现事件全貌,使得叙述更客观、自由;《百合花》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给人以真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本文多从正面描述战争场景,直接描绘了冯子恩与美国士兵紧张对战的场景,并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展现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时的心理活动;《百合花》则多从侧面描述战争场景,精心描写了后方包扎所里发生的事件,通过伤员增多、担架不够等细节侧面描写烘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内容2分,手法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9.DFH (3分)【解析】原文标点为: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10.B (3分)【解析】在文中,“反”通“返”,意思是“返回”,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词义相同。
11.B (3分)【解析】“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说“六卿请复之”,意思是“六卿请求再战”。
(8分)
(1)亲近亲人,敬重长辈,尊重贤才,任用能人。(这样)满一年后,有扈氏就归服了。
(得分点:“亲亲”“长长”“期年”“服”各1分)
(2)期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依靠别人的人不会长久。大王您想治理好国家,请从自身开始。
(得分点:“不至”“治”“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分)
不能。①文段一认为圣明之君应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治理好天下。②而魏文侯却是想通过依靠他人来治理好天下。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C (3分)【解析】“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6分)
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女子劳作时衣物的摆动及插秧的具体动作,使劳动场面生动可感。
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蝴蝶随风飞舞比喻裙摆随风摆动,将妇女插秧的动作比作蜻蜓点水,展示出其动作轻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并赋予劳动以美感。
③颔联的“舞”“忙”两个字用得妙,“舞”字使妇女劳作时的衣裙摆动展现出了自然的动态美,而“忙”字让农妇的动作有了节奏与活力,体现出她勤劳质朴的一面,勾勒出一幅欢欣愉悦的妇女插秧图。
(每点3分,任选两点回答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答对偶手法给1分)
16. (每空1分,共13分)
(1)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3)搔首踟蹰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7. 示例:长盛不衰/叹为观止/毋庸置疑(举足轻重、首屈一指) (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18. (2分)
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为“以”,“发展”改为“注入”,每处1分)
19.B (3分)
B项(由前一句“但她们性格不同,诗词风格也各有特色”可判断,选项的表述,应先说性格特点,后说诗词风格,故B项最恰当;A项先说诗词风格,后说性格特点,不是最恰当;C项中的“史湘云的诗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则因她性格大度,潇洒风流”这句表述,不是先说性格特点,后说诗词风格,与前后句不和谐,不是最恰当;D项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与她的诗风潇洒风流不搭;林黛玉性格孤高自诩、多愁善感,与其诗文风格豪放不羁也不搭。)
示例:①从诗的形式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
(每处2分,酌情给分)
21.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每个1分)
22.作文(略)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汤问伊尹:“想获得天下,该怎么办?”伊尹回答:“一心只想获得天下,天下不可能获得;如果说天下可以获得,那首先要修身。”大凡做事的根本,首先一定是修身。过去,先代圣王成就自身从而成就天下,提高自身修养而使天下治理得很好。所以,回到修身的道上,从而使自身完善;推行仁义,从而使他人完善;乐于推行君道,百官就已经治理好,百姓就能从中获得好处了。国君不行君道,边境就会被敌人侵犯;在内失去品行,在外名声就会败坏。当今之世,机巧谋略同时使用,奸诈的手段相继使用,攻战不止,使国家灭亡、遭受羞辱的国君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不重要的方面啊。
夏王启和有扈氏在甘泽作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王启说:“不可。我的土地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而作战却没有取胜,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啊。”于是夏王启坐卧处不垫两层席子,吃饭不吃两道菜,琴瑟不弹,钟鼓不奏,亲近亲人,敬重长辈,尊重贤才,任用能人。(这样)满一年后,有扈氏就归服了。所以,想战胜别人的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评定别人的人,一定要先衡量自己;想了解别人的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孔子见鲁哀公,鲁哀公说:“有人告诉我说,‘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说:“这不是迂阔之言。我听说,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得;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不出门户却能把天下治理好的人,恐怕是知道回到自身修养上来的国君吧!”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材料二:
魏文侯问狐卷子:“父亲贤良,足以依靠吗?”(狐卷子)回答说:“不能。”“儿子贤良,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能。”“兄长贤良,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能。”“弟弟贤良,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能。”“臣子贤良,足以依靠吗?”回答说:“不能。”魏文侯顿时变了脸色,愤怒地说:“我向您问了这五种不同的情况,您全部都认为不足以依靠,为什么呢?”狐卷子回答说:“父亲贤良,没有超过尧的,可是丹朱被流放;儿子贤良,没有超过舜的,可是瞽叟愚笨;兄长贤良,没有超过舜的,可是象傲慢;弟弟贤良,没有超过周公的,可是管叔被诛杀;臣子贤良,没有超过汤、武的,可是桀、纣遭到讨伐。期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依靠别人的人不会长久。大王您想治理好国家,请从自身开始。别人怎么能够依靠呢?”《诗经》说:“自己求取福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节选自《韩诗外传》)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新时代诗歌十年,值得注意的新气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主题写作。主题写作是对1980年代以来诗歌过于个人化、碎片化之后一种重建总体性的努力。因为中国特殊的情况,诗歌写作的碎片化比较严重,中国新诗起源之后遭遇变数太多,1980年代以后又遇到解构主义思潮,一切都被颠覆打碎了,所以,主题写作是一种诗歌的深化和升华。
第二是生态写作或者说自然写作。环境发生大变化的时代,生态诗歌写作,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同时也是展现新的世界观、新的宇宙观的途径。每个新的时代的开始,都有新的宇宙观出现,载人航天等拓宽了人类视野。屈原的《天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郭沫若的《女神》等,都是对世界全新的感受、新的宇宙观出现的征兆。新时代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世界、天下、宇宙,诗歌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第三是女性写作。去年英国《卫报》根据大数据统计,目前无论是年度畅销榜名单、各大获奖名单还是文学新人名单,显示出女性作家或许将逐渐占主导地位。诗歌也有这种趋势,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男女更加平等化等因素,女性写作势头上升。
第四是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永恒的话题,特别对中国来说,中国现代性形象就是青春形象。学者宋明岸认为,近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李大钊《青春》《青春中华之创造》等文章中,都有类似思想,强调“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青春成为了中国现代性的最主要的形象。《诗刊》社的“青春诗会”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代表一种创新、一种希望和一种未来。新诗的主角是青年,具有更自由开放精神和新时空观、新天下观的青年。新诗现代性仍然在成长之中,新时代诗歌也是如此。
(摘编自李少君《诗歌维新:新诗、新时代与新气象》,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发轫以来,新诗的音乐性就引起闻一多、郭沫若、梁实秋、徐志摩、戴望舒等诗人学者的关注与论述。闻一多认为,应为诗歌制定格律,由此提出格律“三美”论: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从本体立场出发反思新诗文体,及时纠偏,建构了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形成理论、创作和翻译之间的互动互证,在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新诗伊始,侧重的是打破传统而非建设,即使后来的新月派和象征派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力促新诗美学的回归,但新诗仍被赋予过多的载道属性,影响其音乐性的发展。
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各派诗人、评论家为新诗的发轫、发展与繁盛贡献很大,但他们几乎无一精通音乐,这一局限自然会限制他们把音乐元素融入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律与法国象征派诗人的音乐技法融会贯通,写出音乐性极强的《雨巷》,但他本人却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诗歌批评界也鲜有学者具备足够的音乐识见,因而未能及时总结成就、指出不足。以上这些都限制了新诗音乐性的拓展与深入。
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自古以来,音乐和诗歌一直相得益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所谓诗经即是乐经”。但只有新月派和象征派少数诗作中留有《诗经》音乐性的一点余脉,大多数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音乐性缺乏体认。
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郭沫若很推崇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采用了长短多变的句式,不依赖音步的重复而是借助节奏单元和字、词、句、行的反复、平衡与变化来获得诗歌的节奏感”。遗憾的是,此类国外优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译介、研究与借鉴。就诗歌音乐性而言,新诗人对诗歌的节奏感比较重视,对结构感普遍不够敏感,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大都是对西方诗歌音乐结构的片面模仿。
总之,新诗的成就值得关注,但新诗人普遍对诗歌的音乐性认知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诗的进步与成熟。业界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新诗的音乐性继续做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陈历明《新诗的音乐性:回顾与反思》,有删改)
材料三: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80年代以后,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过于个人化、碎片化。主题写作可以对这一状况予以斧正。
B.生态写作或者说自然写作,是指诗歌应表现对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以及在新时代对世界、天下、宇宙等的重新理解。
C.诗人及诗歌评论家很少有人精通音乐,这限制了音乐元素融入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阻碍了其音乐性的拓展深入。
D.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观念题旨和艺术精神上,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已逐渐占据了诗坛主导地位,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B.诗歌的功用性和音乐性是矛盾的,强调前者,一定会影响后者的发展,反之亦然。
C.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之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其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D.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相似。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李瑛的《谒托马斯 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4.围绕新诗发展的有关问题,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唿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 ”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大差啦! 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排成了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叙述了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最终自沉于汉江的过程,突出其英勇形象。
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渲染了战场上迷蒙、压抑的氛围,也为下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组织情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深受感动。
6.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7.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8.同为革命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9—13题。
文段一: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文段二: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①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②顽;兄贤不过舜,而象③傲;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曰:“自求伊祜。”此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丹朱:尧之子,傲慢荒淫,后被放逐。②瞽叟:舜之父。③象:舜之弟。
9.文段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10.下列对文段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与“舍本逐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B.反,与“始一反焉”中的“反”词义不同。
C.寡,与“清汤寡水”中的“寡”词义不同。
D.薄,与“日薄西山”中的“薄”词义不同。
11.下列对两则文段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君如果弃君道于不顾,而是致力于追求机巧权谋、奸诈之术,攻战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辱的处境。
B.夏启和有扈氏交战而不胜,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而是注重多方面修身,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C.对于人们“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这个观点,鲁哀公认为这是迂阔之言,而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
D.狐卷子用丹朱、瞽叟、象、管叔等人的事例回应了魏文侯怒气冲冲的质问,说明了人贵自立、勿恃他人的道理。
1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
13.按照文段一的观点,文段二中的魏文侯能否被称为“圣明之君”?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 秧 妇
元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 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 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 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野妆”展现了插秧女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之趣。
C.尾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讽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写出了农事生产过程的愉悦美,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15.本诗的颔联极具动态美,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7小题,13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之处。
(1)《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 。”
(2)《插秧歌》中“ , ”两句写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的状态。
(3)《静女》中,女子害羞隐藏起来,没有如约出现,男子则“ ”。
(4)《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5)李煜《虞美人》中写词人回想当年光景,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之殇的两句是“ , ”。
(6)“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 , ”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7)“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已成为一个 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 。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发展了新的活力。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 ① ,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从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等。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②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性格各不相同,诗词风格也各具特色,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我们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更能体会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深省。有人问叶嘉莹先生:“ ③ ?”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17.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分)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因她恪守礼教、城府深沉;史湘云的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因其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诗文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则因她孤高自诩、多愁善感。
B.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C.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的诗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则因她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D.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潇洒风流;史湘云性格大度、格调清新,其诗则积极向上、风流别致;林黛玉则因性格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豪放不羁。
20.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演唱的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一曲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涉及了小说哪几个人物?(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和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要敢于创新,正所谓“惟创新者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也有人说,年轻人应夯实基础,踏实做好每一件事,久久为功,方能成就美丽青春。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创新”与“夯基”的关系,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