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赓续民族精神 推动民族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学·习·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及单元研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借助历史背景知识,结合学习提示,通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作品的距离。
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体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难点:体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整体阅读,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1:通读课文,结合所学作品和文史知识,绘制历史时代时间轴。
学生活动2:结合文本背景,探讨这六篇文本中反映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壹 导入
1999年有一首歌曲在中华大地唱响,它就是《七子之歌 澳门》,同学们请欣赏。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澳门》,PPT展示歌词。
每每听到这个旋律,我总是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爱国诗人闻一多一个世纪前痛感祖国凋敝、山河破碎,写下这组诗。诗人在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终于结束了这段屈辱史,所以这首歌大家唱得扬眉吐气,唱得热泪盈眶。
贰 学习活动
一、朗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及单元研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借助历史背景知识,结合学习提示,通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作品的距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体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难点:体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整体阅读,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学生活动1:通读课文,结合已学过的革命文化作品和文史知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并共同绘制历史时代时间轴。
本单元课本所设计到的时间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二、检查预习,感知不同文体的特点
三、学生探究活动,分组讨论第一单元课文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学生活动2:民族魂就是民族精神,让我们按照之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分成小组,每两小组负责一课,结合文本背景,探讨并回答这六篇文本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讨论3分钟后展示。
学生展示:
第1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本文中,毛泽东总结出取得如今成功局面,归根结底在于全国人民大团结,同时提出在未来建设中要积极团结国际友人,体现了友好团结的精神。人民解放军和民众同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斗争,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后,毛主席展望未来,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描绘了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2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背景:在文章第12自然段中讲到,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示弱、不退缩的勇气,坚持同一切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为何出发,为谁奋斗,这便是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第3组: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撒播了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毛主席在干部会上做演讲报告,向我们讲述了长征的历程。从瑞金算起,12个月零两天,共367天,战斗不超过35天,休息不超过65天,行军约267天。红军走过了11个省,走了25000里。毛主席评价说,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我们从毛主席的话中看出了革命战士的战斗激情。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总结来说,长征最终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理想信念产生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第4组:集体朗诵《长征》
郑舒畅:首先由胡贵旗同学为我们讲诉长征的故事。
胡贵旗:1934年10月,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他们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艰难险阻,行程两万五千里。
我们第4小组为大家朗诵《七律 长征》以及长征中的精神。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途中经历艰难险阻,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最终红军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体现着红军不惧困难,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第5、6组: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总司令聂荣臻一声下令,中央总队支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肼车站,8月21日黎明,井阱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两个女儿,他们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在对两个日本女孩儿的救助、治疗、看护中,彰显了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给日本官兵写的信反映了中日双方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以及对日本军阀的控诉,还有对日军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现了革命手段之灵活、宽严相济。表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也能体现聂元帅不落民族利己主义的窠臼,彰显八路军家国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及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守望相助、和睦友善的传统品质。宽待俘虏政策是尊重人权、众生平等的人权主义精神的体现。而日本人民、旧军人自发对聂元帅救出美惠子的感激、回馈反映了日本友人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怀,同时也是承认历史、尊重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体现。
第7组:《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一则新闻,如实报道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独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豪感,不懈追求洗雪国耻,维护国家领土尊严,150多年的漫长等待,无数个春夏轮回更替,改变的是我国的发展面貌,不变的是我们收回香港的决心。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时,相信每位中华儿女都振奋慷慨。人们心中期盼香港回归祖国大地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历史性的时刻,祖国将会步步走向富强。
第8组:1840年,《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的大一件大事。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有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香港回归的人有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新颖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角度进行续写,与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告别的就不仅仅是人,更是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自然蕴含其中,我们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9组:敬业是强国富民的根本。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定,需要全民族的人爱岗敬业、辛勤劳动、甘于奉献。周总理在重病之中仍日理万机,于敏为研制氢弹废寝忘食,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为核潜艇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焦裕禄在盐碱、风沙、内涝最严重的时刻来到了兰考,他面对严重的灾荒情景,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到了希望。针对涝、碱、沙三害,他组建了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开展调查活动。即使遭遇暴雨等种种困难,他也迎难而上。终于,县委基本上掌握了灾害发生的规律,为治理灾害提供了更扎实、更科学的基础。针对灾情,他要求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及时解决问题。他使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变为千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推动兰考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针对他自己的病情,他不愿意疗养,因价格昂贵不肯买药。暗中忍受巨大的痛苦,全心全意投入改变兰考的斗争中,一心一意为兰考灾情着想。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自力更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已成为我们需要继承的精神财富。
第10组 …………
第12组: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的承诺。无数普通人的坚守执着,表现出对祖国的信心,对制度的信心,对民族的信心,八方驰援的物质,深刻体现出吾国吾民血脉深情的互助之情。这些正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精神,更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带来的历史厚重感。这些构成了抗疫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课堂小结:编者选取课文的意图
这些课文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革命奋斗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通过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同学们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群众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作业
课后预习:再读课文,能独立对本单元所有文章进行结构梳理,划分层次;找出文章中能够展示人物精神品质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语句反复诵读。
结束语:
单元导语的背景图片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同学们齐读: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的光辉事迹,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继往开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