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1: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名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那种认为只需要几个发明家就能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连小孩子都骗不了。所有现代技术的关键工具,如时钟表、印刷机、磨房、指南针、织机等,在其他文明中都有。中国人、阿拉伯人和希腊人远在北欧人之前就在许多领域中率先使用机器,掌握了大量技术,只是并无“机器体系”这个概念。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也许正因为它们并不源自西欧文明,在这里也就没有天敌,就像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一样,生长得格外迅速、蓬勃。
在机器出现的最开始的700年内,时空概念的变化对现代机器体系的成形有关键的作用。寺院在新的时间概念的出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当时世俗反复无常、飘忽不定的时间观念相反,僧侣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按规定时间,每天重复无误地进行着。机械钟表传出寺院,按时传送的钟声使工人和商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规律性。钟楼上的大钟标志都市的存在。从遵守时间到按时服务到按时记账再到按时分配,在这个进程中,时钟走出宗教领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起关键角色。
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在时钟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它都是机器的出色代表,也是机器的典型符号。其标准化与自动化让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是带头的,即使到今天,时钟仍然无处不在,为其他机器所不及。时钟还是一种有能源驱动的机件,其“产品”是分和秒。它把时间和人们的具体活动的事件分离开来,帮助人们建立这样一种信念:存在一个独立的、数学上可度量其序列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专门领域。就人的机体而言,机械时间更显得是一个外部的事件:人类生活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脉搏、呼吸都与人的情绪和人的活动有关。对于长达几天的时间间隔,人们往往不用日历测量,而是用其间发生的事件来度量:牧羊人用母羊生小羊的时间来度量;农民用播种和收成来度量。如果说生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时间尺度和规律,制约生长的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还有生长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演化历史。机械时间展开来是一连串数学上的孤立的时刻,而有机体的时间,柏格森称为时段,其效果是累积的。在一定意义下,机械时间可以像时钟的指针或者动画的一个个画面,向前或向后走。而有机体的时间,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经历出生、生长、发育、衰老这样一个周期。
根据桑戴克的说法,公元1345年,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将一小时划分成60分钟、将一分钟划分成60秒的做法。正是这种将时间划分的框架,愈来愈成为人们行动和思考的参考点。到16世纪末,在英国和荷兰已经出现小型家用时钟。像汽车和飞机一样,有钱人首先使用并将其普及。新资产阶级最早发现时间的重要性,用后来富兰克林的话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要像钟表那样有规律”,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想。文明节奏的加快,要求更大的动力;更大的动力,进一步加快了节奏。但是越来越快的节奏却不一定能为个体的生命体验带来好处。机械化大生产对于时间的严格把控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以机械时钟为参照,按照严格的时间对自己的饮食、睡眠、娱乐进行规定。这种“机械陈规”形成了一种对人们精神的压抑。
西方人的生活已完全为时钟所左右,他们视守时为一种天性。守时,曾是专门由音乐来完成的任务,但是机械时钟的效果更普遍、更严格:它管理一天的安排,从何时起床,到何时休息。我们可以将一天看作一段段抽象的时间,在冬夜,不必跟着鸡鸭归窝而上床睡觉。人们发明蜡烛、煤油灯、电灯等,在一天任何时刻都可以活动。这样,人们不再将时间看作是一系列经历,而是看成多少小时、分钟、秒,这样就开始有增加时间和节约时间的习惯。时间有了封闭空间的特点:它可以分割,可以充满;通过省力的器具,时间还可以扩大。
抽象的时间成为新的显示存在的媒体。通过将一天发生的事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协调人们彼此的行动,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要是今天没有时间的协调,整个社会将很快遭到破坏,直至崩溃。现代工业体制没有煤、铁和蒸汽固然不行,但如果没有钟表更加不行。
(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机器文明绝非突然出现,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钟楼上的大钟标志都市的存在,这种新的、与机械关联的时间概念与寺院常规活动相关。
C.农民种田的时间原是根据庄稼成熟的节奏来制定的,其生活节奏与庄稼生长阶段有关。
D.随着时钟的普及,人们有了增加时间和节约时间的习惯,西方人也以“守时”为重。
2.根据原文关于钟表技术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工业的关键机器并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是领先的,也是其他机器难以望其项背的。
B.传到欧洲的时钟表,与传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遇到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迅速。
C.机械时间由一连串数学上孤立的时刻构成,在一定意义下可以顺向或逆向运动,而有机体的时间只能朝固定方向运动。
D.时间因钟表被精确地测定到秒,清晰的时间节奏代替模糊的生命节律,分离时间与生活,打乱了生物的生长规律。
3.根据原文第一段,下列观点中刘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及其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中华民族率先使用大量先进技术而未形成技术体系关联,这一定程度上使发展受阻。
C.中国发明的火药让昔日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推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现代工业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具有漫长铺垫的、多元渐进的过程。
4.“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4分)
5.对比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是纵向的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请分析文本中的对比论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关石头也相思
王静
2012年,我去新疆白哈巴“西北第一哨”采访。
哨所耸立在蓝天下,面向山巅,背靠界河,距离河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只有几百米之遥。
哨卡上执勤的战士大概从望远镜中看到我们的镜头在聚焦他,自然地挺胸抬头。镜头里,丝絮般的云彩在他身上飘拂,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他头顶盘旋,多么难得的画面!我立刻按下快门。想起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健似雄鹰劲如松,永为祖国站好岗。”此刻,哨位上的战士,不正是那搏击云天的雄鹰、那傲然挺立的青松吗?
我找到执勤的战士,他的名字叫高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高唱告诉我,虽然营区院子很小,但他喜欢石头,捡回来一些摆在营区,上面刻上不同的字,已经成为营区一景了。他特意带我看了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个用白色鹅卵石拼成的中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站在这一堆鹅卵石边,我心潮起伏。鹅卵石再普通不过了,可当它被作为祖国的版图而赋予生命时,它便得到了永生。我明白了高唱为什么喜欢石头,因为这石头中,有我们一代代边防军人奉献生命的忠魂,这石头也是祖国领土的浓缩呀!
离开白哈巴哨所时,高唱带着我,特意捡了一块鹅卵石,我把它带回了北京。每次看到这块鹅卵石,就想起白哈巴哨所,想起高唱……
2014年,我去西藏边防采访。路上,途经一个叫岗巴的小镇,大伙下车稍作休息。
休息室一位藏族老阿妈引起了我的注意。老阿妈慈眉善目,面颊上是岁月与风霜刻下的深深印痕。老阿妈家去年遭灾,是部队官兵救灾及时,全家才得以安然。从此,老阿妈就隔三差五来营区看望战士们。
送走老阿妈,在屋角拐弯处,我看见一块石头,瞥了一眼,那粗粝的样子,有点像老阿妈的那张脸,又有点像谱写命运之曲的贝多芬,更像一个沉思的头颅,似乎在思考深邃的历史之谜。
细细端详这块石头,纯朴、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石头上,那道天然形成的白色曲线,像延伸远方的天路,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仿佛能感觉到,在它生命的纹路里,似乎镂刻着冶炼的痛苦和凝固的悲壮,那一道道涌,一卷卷潮,既有沉潜的品质,又有飞扬的神采。我想,它一定是情感飞扬跌宕后的狂澜。
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块石头,它的颜色,像极了藏族老阿妈那张最靠近太阳的脸,那张透着信任和温暖的脸,足可慰藉军人之心。老阿妈就是“人民”的代名词,子弟兵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张像老阿妈这样的脸,才历经艰辛,心甘情愿在这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默默奉献着。
我相信,这块石头与我有着深深的“眼缘”,就那么一瞥,便像一枚图钉,被按进了脑海。
离开老阿妈前往珠峰大本营。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只能以40迈的速度蜗牛般前行。
过了许久,终于看见远方冰清玉洁的苍穹之下,梦幻般伫立着巍峨而神奇的珠穆朗玛峰。它用银发苍苍的头颅撑着悠悠苍天,用横亘起伏的山脊盘住莽莽大地,用永不衰竭的精血把古老高原孕育得像一头雄健无比的牦牛。
仰望中的珠穆朗玛峰,并没有那种“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在珠峰大本营边的石台上,立有一块珠穆朗玛峰海拔纪念碑。看着上面用醒目红字标明的珠峰高度,再抬头望远处的珠峰峰顶,一个问号在心中萦绕:为什么在世界第一高峰面前,会产生不是很高的感觉呢?
身边的武警战士告诉我,因为你站着的地方,已经海拔5200多米了。我恍然大悟,自己已经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了,所以才会感到8844.43米的珠峰不是很高。
这给我一个启示: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观高不觉高,也才能看到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峰。
珠峰在我心中,是一座圣山。我对它顶礼膜拜,虔诚仰望。它用满溢着的雄性热血,塑造出了一个强健而又虔诚的民族。它用孤独的沉默,在这远离尘世的云天之上,忍受着冰雪的禁锢,苦度着荒寂的岁月。
我知道,它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
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我瞬间明白了,山的存在,是让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我抱起了脚下那块白中泛青的石头。同行的小陈高反症状厉害,他劝我,“走路都困难,你还要抱块石头,不要命了。”对这块石头,我已经爱不释手。无论多困难,我也要把它带回北京。
如今,这块来自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就立在我办公室窗台上,端详的次数多了,竟发现它长得有点像中国地图。
小小的石头,透着浩瀚与磅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息不灭的灵魂啊!它凝聚着大地威烈如火的激情和力量,更凝聚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
感谢岁月与自然的馈赠,石头的静默,生命的律动,这静与动、刚与柔,一同构筑起我们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对哨所环境的描写,凸显了“西北第一哨”的特点,衬托了执勤的战士。
B.文中用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坚守国土、英勇无畏的边防战士的赞颂与敬仰。
C.文章中写高唱对石头的喜爱,既引出“石头”这一核心意象,也说明了边防生活的艰苦和单调。
D.文中写车在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上蜗行,凸显了珠峰大本营偏远、恶劣的环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边关石头也相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思,寄托了边防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B.文中将藏族老阿妈和屋角拐弯处的一块石头比照着写,突出了老阿妈饱经风霜、自然纯朴而又温暖的特性。
C.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过了许久,终于看见”的珠穆朗玛峰描画得巍峨神奇,气势磅礴而有精神。
D.文章写了“我”的两次边防采访,内容集中;剪裁上对两次采访做了详略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8.面对珠峰,作者有多重感受。请梳理概括。(4分)
9.请你围绕关键词“石头”写一则文学短评,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展示。(不超过120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日:“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日:“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日:“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菲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超然客公众号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4分)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4分)
14.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 lǜ,高峻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独见一峰青装锋,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报人修辞,将小狐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润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象密集,描绘了一幅幽洁明净又略带凄凉的长江秋景图。
(2)《师说》的语言简洁生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传神地勾画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第一次正面描写演奏后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然而然的语言表达常常是( ① )、脱口而出的。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是语感。钱谷融先生把语感称作“语言的沼泽”。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据我所知,最早提出语感这个概念的,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他对语感曾经作过这样一番( ② )的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我们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则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为语言文字。叶老特别强调这样一点:“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
当然,对语感的理解也是( ③ )的。当代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学者叶蜚声、徐通锵等人还从中国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比较中论述了自己对语感的见解。比如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出错的例子:“太阳升起在浩荡的平原上”“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等等,中国人听到或者读到这些句子,都会感到别扭,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因为我们心底有一种“像”中国话的感觉,这就是语感。
总结诸家之说,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学作品中的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体现了外国人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语感把握不足,如果外国友人向你请教这两个例子不像中国话的原因,请你结合吕叔湘先生对“语感”的解说作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书桌旁的花瓶里,插着一穗高粱。那是一穗“青年”期的高粱。穗头米黄,米黄色的袍子上滚动着清澈的露珠;①________,似乎是顺风向而低头,似乎是因思念而弯,也似乎是因为沉重;穗头半饱满,握住有质感,甩动有沙子撞击沙漏的乐音。仅有的两片绿叶,似柔软的剑与风摩擦着,微微颤抖。一个人在大地上的行走是有局限的,而一穗高粱的行走是诗意的广阔的野性的。不然,我也不会为了一穗高粱而远走他乡。车子急速飞驰,车窗外的景物轰然倒塌。这是我离开故乡,第二次见到高粱。不是一穗,也不是两穗三穗,而是高粱的千军万马。其他人已经走远,我独自钻进了一片高粱地。②________,依然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将高粱放置心窝,一股血流动着与我体内的血相互交汇。那种血有高粱的色泽,有高粱酒的冲动,也有筋骨般的任性。穿行在高粱地,摸摸这棵,亲亲那棵,舍不得离开。高粱曾经养活了我的乡亲,给我的故乡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有时,我想,一穗高粱就是一穗高粱,不该承担这么重的担子。但是作为大地上的一种植物, ③ ,还自觉承担了民族的精神。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反复写到高粱,却没有一处使用代词“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万有引力是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将万有引力的发现归功于牛顿。其实,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罗伯特、胡克等人早已有了引力的观念。胡克是卓越的实验物理学者,他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贡献,包括众所周知的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然而,由于他缺乏牛顿那样横绝一世的数学才能,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的跟前,却仍然无力抓住它,就像一个不会爬树又无工具的人,尽管看到橘子高悬枝头,却无法摘到它一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作者并未否认发明家的作用,只是在强调“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英国工业 革命的机器轰鸣还有时空概念转变、文明发展等其他综合原因。)
2.D(“打乱了生物的生长规律”错。时间被独立出来、被精确到秒,是将模糊的生命“时段”变成了精确的时间节奏,并未打破生物的生长规律,有机体时间仍然符合“出生、 生长、发、衰老”的生长规律。)
3.C(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故一项单独的技术 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时代。)
4.(4分)①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可以将时间分割、充满、扩大(1分),协调彼此的行动,进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1分),得以更好地掌握时间。②但这也意味着人们需付出更大的动力、更严格地依据时间做事来适应随之加快的文明节奏,(1分)且由于时 间的严格把控,现代人的生活已被时钟左右,形成一种精神压抑。(1分)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结合材料分别解释“掌控时间”与“被时间掌控”,各2 分。只照抄原文,未能整合与概括,酌情扣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5.(6分)纵向对比:①“时间”原是抽象的,后被时钟精确测定,前后对比论证出时空概念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及社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②“守时”曾由音乐完成而今用机械 时间,对比突出时间管理的普遍性与严格性。
横向对比:①僧侣的生活固定且规律,与当时飘忽无常的时间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寺院在新的时间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②现代技术的关键工具其他文明已有,而原本没有的西欧却很快将其发展起来,对比说明文化背景是影响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或: 技术与文明是相互交融的)。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每点需要概括对比论证的对象及表达效果,各1分。只答“横向”或“纵向”,最多得3分。不分“纵向”与“横向”,笼统作答,酌情扣分。]
6.C(“艰苦和单调”错)
7.D(“做了详略处理”错)
8.珠峰没有“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沉默并不意味着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对某些事物必须仰视。(每点1分,共4分)
9.“石头”是文章的核心抒情意象,贯穿全文,化虚为实,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3分)“西北第一哨”的鹅卵石,寄托了边防战士保家卫国、奉献生命的精魂;(1分)在岗巴看见的石头,传递着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温暖;(1分)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1分)。(共6分)
10.BDF
11.D(《师说》中“其”表揣测语气。)
12.B(原文“君其试以心决之”,是让君主试着凭自己的心意去决断。)
13.(1)被人尊敬是因为道德高尚,况且我举荐管穆,是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见”“称”各1分,大意2分。)(2)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家居”“迁”各1分,大意2分。)
14.①要心存敬畏,敬畏百姓,即要有“敬民之德”;②要亲父母、亲国君,即要有“敬亲之德”;③要内心坚贞,行为廉正,少私欲,多守信,即要有“敬己之德”。(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高拜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以做临淄的行政长官?”子高举荐了管穆。齐王说:“管穆长得很丑,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回答说:“被人尊敬是因为道德高尚,况且我举荐管穆,是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大王您听说过晏子和赵文子吗?晏子身高不到三尺,且面貌丑陋,但是齐国从君主到老百姓没有不尊崇他的;赵文子身体单薄好像穿不住衣服一样,说话好像说不出口,不但体态丑陋,说话又迟钝,但是他做了晋国的相国之后,晋国得以安定。各地的诸侯无不敬重钦服,这是有德行的缘故啊。以管穆的身躯相貌和这两个人相比,哪个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我常常去临淄,在市场见到一个从事屠宰的商贩。他身高八尺,须髯如戟,脸盘方正红润,但是集市上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尊敬他的,这是他没有德行的缘故。”齐王说:“的确和先生说的一样。”于是,齐王任命管穆担任了临淄的行政长官。超然客公众号
材料二:
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一致而恢复了正道,成为五霸中的第一个,管仲辅助他。管仲老了,不能治理政事了,退休住在家中。桓公去问候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不值得您咨询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人选吧。”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暴。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暴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心里什么都不怕,所以不是霸主的辅佐。”桓公说:“这样的话,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国、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行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望他的父母亲,这不是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爱,还能亲爱君主吗?”桓公说:“这样说来,那么哪一个行呢?”管仲说:“隰朋行。他的为人,内心坚定忠贞而行为清高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内心坚定忠贞,就足够用来作为臣民的表率;行为清高廉洁,就可以担任重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够在上统治他的民众;很守信用,就能够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辅佐啊,您还是任用他吧。”桓公说:“行。”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桓公没有任用隰朋而举用了竖刁。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览,竖刁便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造反。桓公因为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那是桓公的家族所守卫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齐桓公的军队曾在天下横冲直撞,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却被他的臣子杀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啊。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从忠臣的劝谏,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是丧失崇高的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15.选A。【解析】四五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运用拟人修辞。超然客公众号
16.【解析】(1)写景方面,都是从大处着笔,写景大气磅礴,境界宏阔,都有豪放词风。(2)炼句方面,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以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3)情感表达,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
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吝惜给满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8.(3分)不假思索 精妙绝伦 与时俱进/因人而异
(①处,由前面“自然而然的语言表达”和后面“脱口而出”可知,所填成语需要呈现我们进行语言表达时的状态,由后面的顿号可知,所填内容需要与“脱口而出”成并列关系,故可填“不假思索”,意为“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言行敏捷”。②处,由空后“描述”一词可知,所填成语需要作形容词修饰“描述”,再由后文可知,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对于语感的描述十分巧妙,故可填“精妙绝伦”。③处,第三段联系当下,强调当代语文教育家们对于语感的解释是富于变化,不断发展的,故可填“与时俱进”或“因人而异”。)
(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9.(3分)第一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沼泽”的本义是水草丛生的泥泞地带,“语言的沼泽”突出了语感不易把握的特点。第二处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像”意为这些句子有中国话的特点,也含有比较的意味。
(评分标准: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
20.(4分)①第一句:语法错误。“浩荡”一般见于“浩荡的队伍”或“浩荡的水势”,不能用于“平原”,“平原”一般与“广阔”或“一望无际”等搭配。②第二句:语义错误。“尽管”表示的情况是一种事实,而“天塌下来”是假设的情况,应用“即使”或“就是”,表示假设。
(由原文“吕叔湘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把语感具体化为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可知,在分析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出错的例子时,可以从语义、语法、语音等角度分析。“浩荡”在现代汉语中形容广阔、壮大或水势大,使用对象多为“水”“队伍”等事物,而“平原”应用“广阔、开阔”等形容词修饰,故“浩荡的平原”错在搭配不当,属于语法错误。“尽管”一词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而“天塌下来”是假设,应将“尽管”改为表示假设让步的连词,如“即使”或“就是”,故此处是近义词辨析错误,属于语义错误。)
(评分标准:点出错误点1分,阐释错误1分)
21.(6分)①穗头略微弯曲②纵然我不再年轻③高粱不仅承载着我们的乡情(每空2分)
(①处,由前文的“穗头米黄”和后文“穗头半饱满”可知陈述对象是“穗头”,再由横线后的“低头”“弯”“沉重”可知所填内容是“穗头略微弯曲”。②处,从前文“我钻进了一片高粱地”和后文的内容“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可推知意思是我不再年轻,和“依然”搭配的关联词可用“纵然”或“尽管”。③处,由上一段最后“高粱曾经养活了我的乡亲”和后文表递进的关联词“还”和“承担民族精神”可知应填不仅承载着我们的 情。)
22.(4分)①“它”是第三人称代词,用来指代某物,让人产生生疏感和隔阂感,不够亲切,文中用“高粱”显示了“我”对高粱的尊重,体现了“我”与高粱的亲密感。②反复写到“高粱”,表达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也暗含了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首先需要明确“它”是第三人称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作者在文中不使用“它”来指代高粱,说明作者不曾将高粱看作是外物,表明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与尊重,也表现出“我”与高粱之间的亲密关系。作者反复写到“高粱”,表明“我”将童年时光和故乡情结寄托在了“高粱”身上,也表达出了“我”对高粱的喜爱,体现出“我”对童年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这是一道叙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的是科学史上万有引力发现的逸闻,材料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胡克,次要人物是牛顿。实验物理学家胡克虽然早有引力的观念,但因为缺乏牛顿那样的卓异的数学才能,还是未能发现万有引力这个物理学基本原理。对于这个材料,立意构思的切入角度是多元的。
从万有引力被发现的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真理的探索与发现,绝非一马平川的坦途,须经一番反复曲折的路程;
(2)真理的探索与发现,一个人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它需要许多人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
从胡克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的遗憾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才是识的前提,没有足够广博、精深、厚实的专业素养,就难以有出类拔萃的科学发现;
(2)“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有所成就,就得掌握通晓某一专门理论知识或精熟某一专业技能;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