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 1.社戏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社戏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8:46: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社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B.归省(xǐng);C.旺相(xiàng);D.棹船(zhào);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A .错误,"希奇"的"希"应为"稀";
B .错误,"诚肯"的"肯"应为"恳";
C .错误,"乌蓬"的""蓬"应为"篷";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B.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白地:月光照耀下的地面是白色的。)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ABC.正确。
D.白地:空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根据所学过的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D.双喜长得很像他爸爸。(比喻)
【答案】D
【知识点】比喻;夸张
【解析】ABC.正确。D.本句虽然有“像”,但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二、填空题
5.根据拼音写汉字。
rě眼     家juàn    
duó步    xū气    
jiǎo洁    纠gé   
hē欠    yǒng跃   
【答案】惹;眷;踱;吁;皎;葛;呵;踊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 惹 rě眼 家 眷 juàn 踱 duó步 吁 xū气 皎 jiǎo洁 纠 葛 gé 呵 he欠 踊 yǒng跃
故答案为: 惹、眷、踱、吁 、 皎、葛、呵、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6.结合课文《社戏》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   。这篇课文的作者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2)社,在绍兴指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   ,小旦指   ,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   。
【答案】(1)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扮演年;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知识点】小说文学常识;其他常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社戏》的体裁是小说。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2)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年轻男子,小旦指扮演年轻女子,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滑稽人物。
故答案为:⑴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⑵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⑶扮演年;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⑶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三、默写
7.根据《社戏》课文内容填空。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
(3)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答案】(1)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2)宛转;悠扬;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踊跃 、 宛、藻 ”
故答案为:⑴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⑵ 宛转 , 悠扬 ,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⑶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语言表达
8.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决定举行一次以“拯救戏曲”为主题的班会。
【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有称呼;②紧扣主题;③有激情;⑤书写工整。
【答案】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设计开场白可简单介绍这次主题班会的意义及目的。语言要简洁、有吸引力,能调动气氛,让大家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故答案为: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点评】本题考查主题活动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五、名著导读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9.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10.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答案】9.A
10.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gé____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是六一公公棹____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____,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qiào____,得意的说道,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将来一定要中状元的。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1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棹着小船   
②便停了楫   
③纠gé   
④大拇指一qiào   
1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六一公公这一人物形象。
13.整体感知选段文意,结合划线句子内涵,说说“好豆”“好戏”之“好”的内涵。
【答案】11.zhào;jí;葛;翘
12.宽厚、善良、好客。
13.童年好: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吃豆的是淳朴可爱;景色好:美丽乡间朦胧夜色,充满着浪漫色彩、丰厚的民俗,等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注意其中的写法和读法,其中的 棹 可以和《采桑子》中“轻舟短棹西湖好”联系, 楫 和揖进行区分,注意声调。
(2)考查人物的分析理解。小说中经常考查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据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或者他的语言进行分析,文中六一公公的豆子被偷,他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和作者说话,听说是为了请客,他的回答是“应该的”,后期还送豆子给作者,这些充分说明了六一公公的特点
(3)考查对于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当晚的社戏真的好看么,豆子真的好吃么,并不见得,但是那天晚上作者经历的事情---从一开始的被拒绝到最终能够去看戏,夜色的美丽,小伙伴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偷豆子过程中表现出的淳朴善良,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等---是一个美好的时光,以至于想起来就是那么美好。这些都是作者深深的感触。
1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要填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写出正确的字。课本记忆清晰可以直接写出答案。故答案为①zhào;②jí;葛;④翘。
12.考查人物的分析理解。了解人物从事件中总结,文中六一公公的豆子被偷,他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和作者说话,听说是为了请客,他的回答是“应该的”,后期还送豆子给作者,这些充分说明了六一公公的特点: 宽厚、善良、好客 。
故答案为: 宽厚、善良、好客
13.考查对于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在小时候去看戏,从一开始的被拒绝到最终能够去看戏,中间的经历了波折,在看戏的路上和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想起来任然是作者所怀念的。至于其中的内容反而不是真正重要的。当晚的豆子,社戏是作者回忆中的美好,这种美好反应的童年的时光,反应的是当时的一切美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围绕以上方面回答,不仅仅局限于豆子和社戏上。
故答案为:童年好: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吃豆的是淳朴可爱;景色好:美丽乡间朦胧夜色,充满着浪漫色彩、丰厚的民俗等等
七、综合性学习
14.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答案】(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删除“约”或者“左右”;删除“……”或者“等等”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知识点】省略号;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重复啰嗦
【解析】(1)拟写宣传语要注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围绕主题,一般采用上下两句。
故答案为:⑴ 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⑵第1空:句中“约”和“左右”重复,删掉其中一个即可。第2空:省略号和等等不能连用
故答案为:
第1空、删除“约”或者“左右”
第2空、删除“……”或者“等等”
⑶参与就是要参加有关活动,保护就是要学习感受继承。
故答案为: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所以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洁,一般在20字以内,通俗易懂,要巧用修辞,一般采用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妙传情意,要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⑵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认和修改。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第2空考查标点符号中省略号的用法的理解与掌握。省略号的作用:表示所引用的原文有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表示有言外之意;表示语言中断、话未说完;表示语音延长;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静默或思考。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有所省略时,省略号的作用相当于“等”“等等”“之类”,用省略号,就不必再用“等”“等等”或“之类”。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⑶本题考查谈看法。谈看法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谈某现象或做法的优点,一般需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双方的优劣,再分条表述则可。
八、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据。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日    
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②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
(4)文中的陈子昂是怎样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
【答案】(1)买;擅长;对……说,告诉;充满,传遍
(2)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①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接着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冥客。
(4)陈子昂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从而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知识点】社戏;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市:买
②句意: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善:擅长
③句意:“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语:对…说,告诉
④句意:“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溢:充满,传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意思是:,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故可断句为: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价,卖价;辨,分辨。句意为: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重点词:毕:全,都;置:放。句意为: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花高价买琴,又当众摔琴,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点评】(1)平时学习时,应多加积累。
(2)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对原文的翻译不可图省力,必须下真功夫,按照“信、达、雅”的原则,逐句翻译。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唐朝时,有个人叫陈予昂,他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互相传看,但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果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宣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来自四川的陈子昂,写过上百篇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和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并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响彻整个长安城。
九、诗歌鉴赏
阅读
浪 淘 沙
[南唐]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①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②。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①一任:任凭。 ②蒿莱:野草。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一个“只”字表示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B.“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词人的凄凉之感。
C.下阕“金锁”“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其内心的不甘。
D.“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17.“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6.D
17.李煜所写的“苔藓”之景,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个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喻诗人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盎然生机,点明了诗人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通读全文,根据文中所给的意象,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在通晓文章大意的情况下,根据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画面所渲染的氛围,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推测诗人的个人观点或者是感情。
16.ABC无误;
D项,由空照秦淮可知,词人心中充满了心酸与悲苦,并没有因此变得明净、开阔,D有误;
故答案为:D。
17.词的开篇点名此首词在诉说往事的忧愁,故李煜所写的“苔藓”之景,是一个亡国之局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代帝王,国破被俘,落得无人问津的地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以“苔藓”的淡雅隐喻诗人内心的恬淡,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盎然生机,点明了诗人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与李煜所表达的悲痛不同。
故答案为:李煜所写的“苔藓”之景,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个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喻诗人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盎然生机,点明了诗人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8.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9.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22.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8.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9.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
20.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21.慈爱
22.示例: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中常用到的就是修辞,也是简单的赏析方法。回答问题首先找出修辞,然后描述修辞,最后抒发感情。
(3)本题考查细节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的描写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表达感情,抒发心情,提供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做本题时候要根据整个文本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对于赶集的开心心情,这些描写对于文章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垫。
(4)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细节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本中” 操劳忙碌的母亲 “,”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5)考查综合性运用。开放性问答,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但是要注意一定固定从一个方面回答,不能说是进步同时也不是进步,模棱两可。言之有理即可。
18.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章开篇点题“美好的童年回忆”,接下来文章介绍了赶年集 的场景,包括路上的情景,集市上的情况以及自己购买绒花和头绳的经过,回到家之后母亲给自己留的饭菜,都表达了对于当时生活的怀念。故答案为: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中常用到的就是修辞,也是简单的赏析方法。回答问题首先找出修辞,然后描述修辞,最后抒发感情。句子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修辞回答时候要讲本题和喻体指出来,形象生动的写出的内容是什么,最后加上感情。
故答案为: 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把集市比喻为磁铁,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对于家乡集市的怀念。
20.本题考查细节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的描写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表达感情,抒发心情,提供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做本题时候要根据整个文本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对于赶集的开心心情,这些描写对于文章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21.考查对于整个文本细节的理解。做本题时候先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的整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总结文本的意义。文本中” 操劳忙碌的母亲 “,”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故答案为”慈爱“。
22.考查综合性运用。开放性问答,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但是要注意一定固定从一个方面回答,不能说是进步同时也不是进步,模棱两可。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示例: 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十一、写作题
23.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社戏
【解析】本题参照引语提示和要求,我们可以把题目补充为“家,难舍的亲情”“家,温馨的港湾”“家,心灵的避难所”“家,生命流注的清泉”,等等。拟好后,就要慎重选材,要紧扣题眼选择最能突出你所填入的词语的材料。要写出其中的真切体验:或快乐,或感动,或孤独,或徘徊……以能够让人顿悟,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为最好。注意其表现要以小见大,其内容要具体,其主题要鲜明,其情感要真实,其布局要合理,其书写要优美。
【点评】这道话题作文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可写的内容也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下来,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写作时要注意抒发出自己对“家”的真情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社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B.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白地:月光照耀下的地面是白色的。)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D.双喜长得很像他爸爸。(比喻)
二、填空题
5.根据拼音写汉字。
rě眼     家juàn    
duó步    xū气    
jiǎo洁    纠gé   
hē欠    yǒng跃   
6.结合课文《社戏》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   。这篇课文的作者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2)社,在绍兴指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   ,小旦指   ,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   。
三、默写
7.根据《社戏》课文内容填空。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
(3)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四、语言表达
8.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决定举行一次以“拯救戏曲”为主题的班会。
【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有称呼;②紧扣主题;③有激情;⑤书写工整。
五、名著导读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9.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10.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gé____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是六一公公棹____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____,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qiào____,得意的说道,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将来一定要中状元的。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1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棹着小船   
②便停了楫   
③纠gé   
④大拇指一qiào   
1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六一公公这一人物形象。
13.整体感知选段文意,结合划线句子内涵,说说“好豆”“好戏”之“好”的内涵。
七、综合性学习
14.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八、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据。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日    
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②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
(4)文中的陈子昂是怎样做到“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
九、诗歌鉴赏
阅读
浪 淘 沙
[南唐]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①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②。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①一任:任凭。 ②蒿莱:野草。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一个“只”字表示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B.“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词人的凄凉之感。
C.下阕“金锁”“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其内心的不甘。
D.“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17.“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8.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9.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22.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十一、写作题
23.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