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9:28: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3.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黄土高原上,____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 观众的心也____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4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___,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战栗 寂静
D.演 突然 战栗 恬静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1.“爆”既形象地写出安塞腰鼓的火热、豪放,又能体现出这个地方的民风的淳朴、粗犷;而“演”但一般,体现不出那种韵味。
2.“蓦然”一下子,多指内在的情绪变化;而“突然”多指外在的意外事情或变故,结合语境应该是观众的内心一下子似乎变成牛皮鼓面了。
3.“颤抖”多指由内到外的恐慌或外在刺激造成的外在肢体的抖动行为;而“战栗”多指内在的震撼。语境是指人们被浓烈的安塞腰鼓的粗犷艺术震撼了。
4.“寂静”多指外在的客观环境的安静,而“恬静”惰指心态或氛围的美好、恬适。语境是指外在环境的安静,故选“寂静”。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飞溅(jiàn) 闭塞(sè) 晦暗(huì)
B.烧灼(shuò)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D.思绪(xù) 沉稳(wěn) 淋漓(lín) 羁绊(jī)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A全部正确;B“灼”应读 zhuó,故错误;C全部正确;D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在答题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3.下列不属于《 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写安塞腰鼓来赞颂的一项是(  )
A.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B.黄土地人赖以生存的食物。
C.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D.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A课文第19段“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就是歌颂“ 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故正确;B文中虽然写到食物,但没有要歌颂食物的意味,而且文中所提到的“红豆角角老南瓜”恰恰代表了经济的落后,故错误;C课文写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元气淋漓的后生和绮丽多姿的舞姿都是表现黄土地上得阳刚之美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故CD都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群茂滕滕的后生。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涯上。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滕滕→腾腾;B.涯→崖;C没有错别字;D.噪→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词义,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
二、填空题
5.填空。
《安塞腰鼓》,作者   ,陕西延安人。散文集《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本文中,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   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借此赞美了   ,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忍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忍顽强的生命状态。
【答案】刘成章;清晨之边;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家作品
【解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刘成章;清晨之边;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它震hàn   着你,烧灼   着你,威逼着你。当它戛   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miǎo   远的鸡啼。
【答案】撼;zhuó;jiá;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撼;zhuó;jiá;渺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语言表达
7.《安塞腰鼓》里“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答案】示例:这腰鼓,使静止的时间立即变得流动了,使凝结的流云立即变得活泼了,使疲惫的思想立即变得活跃了。
【知识点】命题式仿写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话题,在仿写时保持话题的统一,其次仿写句式要与上文相同,再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根据题干要求,此题采用的句式应该是“这腰鼓,使.....使.... .使....”. 要写出安塞腰鼓让什么东西产生了什么样子的变化。
故答案为:示例:这腰鼓,使静止的时间立即变得流动了,使凝结的流云立即变得活泼了,使疲惫的思想立即变得活跃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8.【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   ,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为    。
9.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
【答案】8.小篆;大篆(或籀文)
9.小篆简化为隶书,隶书简化为楷书。
【知识点】材料探究;《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地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小篆 ; 大篆(或籀文)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可知,小篆简化为隶书,隶书简化为楷书。
故答案为: 小篆简化为隶书,隶书简化为楷书。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0.第 1 段主要写   。
11.第 1 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12.对第 4 段中的“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应怎样理解?
13.读第 6—7 段,哪些词句写出了“寂静”的程度?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什么?
【答案】10.绚丽的舞姿
11.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12.可以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13.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14.以动衬静。写出了此时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动静相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角度去分析,不仅要理解表层含义,还要结合文段理解深层含义和多重含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衬托的理解与掌握。衬托的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分两种:类似事物的陪衬叫正衬,相反、有差别事物的陪衬叫反衬,要注意辨别。
10.根据第 1 段中的关键词和段意可以发现,第 1 段的关键词是“舞姿”,所以第 1 段围绕舞姿来写,主要写绚丽的舞姿。
故答案为: 绚丽的舞姿
11.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是看了安塞腰鼓之后的感受。
故答案为: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12.这里歌颂安塞腰鼓磅礴的力量,联系前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表现安塞腰鼓的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就是使内心的情感得意尽情宣泄。
故答案为: 可以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3.表示“寂静”的词语有“出奇地寂静”“ 对她十分陌生 ”“ 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
故答案为: 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提炼“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等语句中有关寂静的内容即可。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通过“一声鸡啼”这个声音来衬托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的,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故答案为: 以动衬静。写出了此时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六、综合性学习
15.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答案】(1)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4)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
【解析】(1)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2) 本题要求写邀请语,答题要点:要有礼貌性的称呼和问候语;要介绍自己的身份;要说清楚邀请的目的;要把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说清楚;要表达诚恳的态度,语言要得体。如: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3) 完成这样的活动,首先得明确都需要哪些资料,然后要从网络、书籍或到当地去搜集这些资料,接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最后要把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这样的思路答题即可。
(4)只要能围绕本题活动主题提出问题,语言简洁即可。
故答案为:⑴ 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⑵ 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⑶ 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⑷ 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点评】⑴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⑷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答案都是多元的,但注意要选择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要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要简洁。
七、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天津市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率多服毡罽②,业着薄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升殆③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殁④,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代:地名。②毡罽(jì): 毛织品。③殆:几乎 。④殁:死。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屡立战功 屡:   
②众皆感泣不肯去 去: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
18.请结合原文分析,杨业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16.多次;离开
17.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答他们。
18.杨业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屡立战功,国人称之为“无敌”,表明他骁勇善战;他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穿着单薄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表明他关爱士卒;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表明他不畏生死,以身殉国的决心。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屡”“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从描写、事件、描述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的品质,通过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答题时,如果题干既问人物又要理由,答题格式为:XX......(特点/品质),从......(描写/事件/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或者是:XX......(描写/事件/描述),表明他......(特点/品质)。
【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照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 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答他们。”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
杨业去世后,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16.①“屡立战功”的意思是在战争中多次立功,“屡”解释为多次;
②“众皆感泣不肯去”的意思是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去”解释为离开。
故答案为:①多次;②离开。
17.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
解释实词意思:汝:你;汝等:你们;妻子:妻子和儿女;走:跑;还:回去;报,报答;之,代词,代指父母妻子,译为“他们”。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答他们。
故答案为: 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答他们。
18.描述: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
事件:从“士率多服毡罽,业着薄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业关爱士卒;
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名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可以看出杨业体恤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表明他不畏生死,以身殉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杨业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屡立战功,国人称之为“无敌”,表明他骁勇善战;他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穿着单薄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表明他关爱士卒;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表明他不畏生死,以身殉国的决心。
八、诗歌鉴赏
19.(2017八下·仁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准确运用能力。仔细阅读诗歌,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妙处。注意从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来分析。“千里”境界比“十里”更加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所以用“千里”好。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临别依依,缠绵忧怨的老调。
故答案为:
(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点评】第二问实际涉及到了比较阅读,要写出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指出不同之处。
九、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上·静海月考)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回答各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 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种植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高兴,也包含着父母为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兴奋之情。
C.第③段段尾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原因是这些花过于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好,生活的压力减小,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了。
E.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一悬念表现了母亲的聪明慈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2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答案】20.①小时候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
②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21.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答出一种即可),生动形象地表现“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表达了“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感激)之情。
22.A;C
23.①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③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④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⑤作为本文的线索。答出四点即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人物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20.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第二段: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
第三段: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
故答案为:①小时候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②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21.愣了好一会儿,神态描写。提高嗓门说,语言描写。写我听到母亲说“ 我和你爸最瘦”时很心酸,心疼父母如今的瘦弱。但是即便如此,父母也是最好的,写了作者爱父母理解父母。
故答案为: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答出一种即可),生动形象地表现“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表达了“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感激)之情。
22.A:错误,不是说明是记叙。
C:错误,主要原因是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人,自己之后多年在外,睹花思人。
故答案为:AC
23.阳台上的花,一是母亲种在阳台上的花,一是指文中温馨和美的家庭。交代了母亲在阳台种花这一事实,回忆过去的事,表现母亲热爱生活,有自己审美情趣,关爱子女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本文以此展开描述,作为线索串联全文。
故答案为: ①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③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④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⑤作为本文的线索。答出四点即可。
十、写作题
24.(2023八下·天津市期末)作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光亮,照耀人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心里那束光,指引我们走出黑暗与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韧与顽强……同学们,你心里的那束光是什么呢?
请以“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⑵有真情实感;⑶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⑷不少于600字;⑸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 你,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有隶体似的“一”字胡须,还有长约一寸的头发.....你,以笔为武器,奋斗一生;你,嫉恶如仇,爱僧分明......你,鲁迅先生,就是我的偶像,是我心里的一束光。
那夜,静悄悄的,寒风刺骨,寒意袭人。我独自一人倚在窗边,任雨水打湿我的发梢。看着桌面上点点泛黄的纸张,看着您的那些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了您一一鲁迅先生,或许那些文章就是您一生刻出的生命印迹。
我爱您的《呐喊》,它让我们这些中华儿女能够挺起胸膛;我爱您的《朝花夕拾》,它让我们能分享您温馨地回忆和理性地批判;我爱您的《自嘲》,它让我拥有“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性。
或许有人会觉得您的文章过于冷峻与深邃。的确,您的文章没有周作人那么文雅,也没有张爱玲那么细致,但在那个时代,如果只留给人们一些感性的文字,谁又会知晓那个时代的黑暗呢?恐怕后世会认为那是一个太平盛世吧。
虽然您已经离世多年,但人们对您的纪念从未停止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您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那天,崇敬您的人引用泰戈尔的诗来称赞您:“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牢记。你总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虽然您已离去,但今天我们仍会踏着您指引的路,继续向前,继承您末完成的革命事业,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化悲痛为力量,与敌人血战到底!
一阵风吹散了我的思绪,您真实而冷峻的笑容,掩饰了所有哀愁。为何您的脸庞渐现笑容?为何您的泪水仍在流淌?我知道,是因为您期吩已久的胜利已经成为了现实。
啊!圣洁的孺子牛一一鲁迅先生,您是我心中永远闪亮的那束光!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首先,审题立意。根据引导语可知,“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中的“光”并非实指光线,而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内涵可以是“指引”“温暖”“明亮”“助力”,还可以是“真情”“生机”“唤醒”“能量”等。“你”可以是人、事、景、物。人,包括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作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孙悟空、保尔·柯察金等)、陌生人等等;事,可以是一件喜欢做的事(阅读、唱歌、绘画等),也可以是一件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的事,这件事能够温暖自己、为自己注入活力、激发自己的能量等;景,可以是身边的景色,也可以是名山大川;物,可以是动植物(小狗、菊花、大树等),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物品(钢笔、桌子、闹钟等)。只要是对自己的生活、心灵、精神具有引领作用的人、事物,对自己灵魂塑造、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直接或侧面影响皆可,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立意的重点要放在自己遭遇黑暗、方向不明的时候,某人某物带给“我”的光明、温暖和力量。
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根据既定的立意来选择素材。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如果以人为写作对象,那么在具体事例的选择上,需要强调在自己精神迷茫时,这个人的引领作用,着重写自己对这个人的感激与赞美;如果以事为写作对象,那么在具体事例的选择上,需要强调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温暖自己,令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以景为写作对象,那么需要将景色具体细腻地描绘出来,着重强调景色给自己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如果以物为写作对象,那么需要将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写清楚,着重叙述物的哪些特质温暖自己,照亮自己等。
最后,调动积累,下笔成文。调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结合开篇、结尾的技巧,如:开篇怎么吸引人,是引用名人名言还是开篇设喻或是对比开头排比开头亦或是用设问先声夺人;结尾怎么巧妙收束,是总结点题还是以反问直抵人心或是自问自答亦或是用金句结尾,完成一篇佳作。
【点评】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是一道富有诗意的作文题目,“你”指的是人、事、景、物,“光”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的是“指引”“温暖”“生机”“能量”等。依据以上分析,将立意的重点放在自己遭遇黑暗、方向不明的时候,某人某物带给“我”的光明、温暖和力量。围绕立意进行选材构思,最后调动积累,完整习作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3.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黄土高原上,____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 观众的心也____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4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___,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战栗 寂静
D.演 突然 战栗 恬静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飞溅(jiàn) 闭塞(sè) 晦暗(huì)
B.烧灼(shuò)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D.思绪(xù) 沉稳(wěn) 淋漓(lín) 羁绊(jī)
3.下列不属于《 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写安塞腰鼓来赞颂的一项是(  )
A.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B.黄土地人赖以生存的食物。
C.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D.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群茂滕滕的后生。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涯上。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
二、填空题
5.填空。
《安塞腰鼓》,作者   ,陕西延安人。散文集《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本文中,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   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借此赞美了   ,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忍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忍顽强的生命状态。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它震hàn   着你,烧灼   着你,威逼着你。当它戛   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miǎo   远的鸡啼。
三、语言表达
7.《安塞腰鼓》里“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8.【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   ,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为    。
9.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0.第 1 段主要写   。
11.第 1 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12.对第 4 段中的“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应怎样理解?
13.读第 6—7 段,哪些词句写出了“寂静”的程度?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什么?
六、综合性学习
15.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七、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天津市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率多服毡罽②,业着薄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升殆③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殁④,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代:地名。②毡罽(jì): 毛织品。③殆:几乎 。④殁:死。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屡立战功 屡:   
②众皆感泣不肯去 去: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之。
18.请结合原文分析,杨业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八、诗歌鉴赏
19.(2017八下·仁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九、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上·静海月考)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回答各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 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种植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高兴,也包含着父母为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兴奋之情。
C.第③段段尾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原因是这些花过于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好,生活的压力减小,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了。
E.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一悬念表现了母亲的聪明慈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2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十、写作题
24.(2023八下·天津市期末)作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光亮,照耀人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心里那束光,指引我们走出黑暗与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韧与顽强……同学们,你心里的那束光是什么呢?
请以“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⑵有真情实感;⑶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⑷不少于600字;⑸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