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0.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喜爱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小石潭记;记叙顺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ABD无误;C项作者是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C有误;
故答案为:C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
山川之美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解析】A项,第一个“为”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对,向”,二者不同,A有误;
B两个“乃”均为连词,表承接;B无误;
C项第一个“乃”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意为“竟然,居然”,二者不同,C有误;
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它,指水声,第二个“之”为助词,的,二者不同,D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平日的积累,平时遇见常见多义词时可做笔记,勤于积累,时常复习,加强背诵。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一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A正确;B正确的应是“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4.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二、填空题
5.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所写的“ ”中的一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答案】(1)抒情;议论;散文
(2)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其他常识;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1)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得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还有一种状物记事的杂记,如我们学过的《核舟记》。
故答案为:抒情;议论;散文。
(2)《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伟、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他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他被贬永州之时所作,《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故答案为: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韩愈;孟浩然。
【点评】(1)本题属于文体知识题,“记”“说”“铭”等都是古代文体,应注意掌握。(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称呼等等要熟记,要归类,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6.词类活用。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 皆若空游无所依
(4) 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 其岸势犬牙差互
(7)凄神寒骨
【答案】(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3)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5)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寒冷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1)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意思是我自小丘向西行了一百二十多步,故“从”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
“ 心乐之 ”中的“乐”意思是以 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意思是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故“空”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
“ 日光下澈 ”意思是阳光向下照射,故“下”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
“ 斗折蛇行 ”意思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故“斗”为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为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
“ 其岸势犬牙差互 ”意思是两岸的地势想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故“犬牙”为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
“ 凄神寒骨 ”意思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故“凄”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凄凉 ;“寒”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寒冷。
故答案为:⑴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⑵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⑶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⑷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⑸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⑹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寒冷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先翻译原文,看有词类活用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做什么成分,然后再答题。
三、默写
7. 按要求填空。
(1)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
(2)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是: 。
(3)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情态的语句是: 。
(4)前文中跟“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 。
(5)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6)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语句是: 、 。
【答案】(1)闻水声,如鸣珮环
(2)伐竹取道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水尤清冽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小石潭记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的理解背诵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能熟练背诵,对其中的重点句子还要做到准确默写。
故答案为:(1)闻水声,如鸣珮环(2)伐竹取道(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水尤清冽(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根据提示填写。注意“翕”“清冽”“悄怆幽邃”的正确书写。
四、语言表达
8.请你为小石潭这一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介绍,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只要走近小石潭,你便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的情景,会尝到甘甜可口的清冽潭水。流水声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似莺歌燕语,婉转悠扬。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本题要求创作导游词,由文章内容可知,小石潭流水不绝,水声悦耳,鱼儿憨态可掬。
故答案为:示例:各位游客,只要走近小石潭,你便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的情景,会尝到甘甜可口的清冽潭水。流水声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似莺歌燕语,婉转悠扬。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拟定标语、宣传语等的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意,在知晓题意后再作答。作答时注意语言要得体,内容注意切题,不要偏离题意。
五、名著导读
9.(2023八下·东城期末)下面是两位同学对《经典常谈》进行选择性阅读后准备的分享文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帮助乙同学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甲同学:我对历史感兴趣,阅读后我知道《战国策》中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的“奇策异智”。
乙同学:我对 ① 感兴趣,阅读后我知道《 ② 》中 ③ (具体内容)。
【答案】①汉字文化|②《说文解字》|③介绍了“六书”造字法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经典常谈》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结合《经典常谈》内容加以表述,合理即可。
示例:我对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阅读后我知道《史记》中世家列传的风云变幻。
故答案为:①汉字文化;②《说文解字》;③介绍了“六书”造字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六、语段阅读
10.(2023八下·北京期末)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 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年级语文组举办了“品”和“义”、“践”和“行"主题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某同学活动中搜集的相关资料。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老子曰:"上善若水。”《国语》阐释"善"为"德之建也”, “和"与“善"相辅相(chéng), " 善 " 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 “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 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融会/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 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世界也 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 类的精神瑰宝。文化的传承与演(yì)需要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1)该同学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读音、拼音对应的汉字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相辅相成 融会 镌(juān) 刻 演译
B.相辅相成 融汇 镌(juān) 刻 演绎
C.相辅相承 融会 镌(juan) 刻 演译
D.相辅相承 融汇 镌(juàn) 刻 演绎
(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 · 魏书 · 夏侯玄传》,习近平总书记在联 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引用了这句话。经过字典查询得知,该同学得知“羹"是指五味调和的浓汤,"异”有以下几种意思,你判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异"的意思是 (填序号), “和羹之美,在 于 合 异 ” 在 文 段 中 的 含 义 是
【音义】yi ①不相同:~样 |~读 |~口同声
大同小~ |求同存~。②新奇的;特别
的:~香 |~闻 |优~ |珍禽~兽。③惊
奇;觉得奇怪:惊~ |诧~。④另外的;别
的:~日 |~乡。⑤分开:离~ |~爨(分家)。
【答案】(1)B
(2)①;正是因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 不同的文明,世界才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1)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融汇指 融合 。融汇和融会二者的差别是 前者指融合汇聚;后者则更进了一步,指融合会通,即融合并加以理解。 演绎是指推演铺陈。
故答案为: B
(2)和羹之美,在 于 合 异意思是,制作羹汤的美味,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上下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获益,在于能够相互帮助和促进。本文中是说,正是因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 不同的文明,世界才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故答案为: ① ;正是因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 不同的文明,世界才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字形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写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本题考查字义,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下字以的辨析。此类题目应掌握材料的观点,结合本义联系文段阐述即可。
七、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春天的美好,学校开展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围绕主题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活动标语。
(2)【方案设计】这次活动的方案,同学们已经设计好了两种形式,请你再设计两种。
形式一:编一辑“春天日志”
形式二:谱一支“春天赞歌”
形式三:
形式四:
(3)【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答案】(1)示例一: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颂歌。实例二:寻觅春天足迹,体验明媚春光。
(2)创一幅“春天诗画”;出一期“春天悟语”(墙报、黑板报等)
(3)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知识点】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1)拟写活动标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特点:抓住语境,把握内容,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广告具有独特性、形象性、创造性的特点。(2)活动方案设计。围绕“寻觅春天的踪迹”主题即可。(3)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所谓特征就是同其他物体有区别的地方,抓住特征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要言之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不能一下子说这,一下子说那,东拉西扯,没有顺序;写景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联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描写的景物写生动,写形象;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拟写活动标语的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围绕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春天景象的能力。
八、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大兴期中)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 ”,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3.下列选项中,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白天晚上都可以看见。
理解:作者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比小溪之貌,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跃然纸上。
【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一起欢乐。
理解:形为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
14.请根据原文,概括柳宗元游小石潭时的心情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在链接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永州①于楚为最南,状于越相类。仆②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③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④,一遇和景⑤,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取材于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改)
注:①永州: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至此地。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已:过一会儿。④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⑤和景:温暖的日光。
15.在小石潭旅游景点设计活动中,你们旅游社团的成员各抒己见,请仿照示例,在横线处写下你的设计。
【示例】小明说:我想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感觉在这里静静地听听悦耳的流水的声音,一定是惬意舒适的。
你说:
【答案】12.D
13.乙
14.示例:作者经历了从“乐”到“凄”的心情变化。材料中“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可以看出柳宗元出游时快乐喜悦的心情,既而“囚居圆土”“终不得出”表露出被贬后苦闷、忧愁的心情。
15.示例:我想设计一个“望远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亭中,远看那曲曲折折没有尽头的溪身,会让人充分感受自然的博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附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链接材料:永州在楚地最南端,情况和越地相似。我心闷就出游,有时走到幽静的树木、美丽的石头边,暂时能笑一笑,不久就不快乐了。为什么?比如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一旦碰到温暖的日光,伸展肢体,也是舒适的,然而终究不能出去,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
12.D.“隶而从者”的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句中的“从”是跟从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学习”;故选D。
故答案为:D
13.【甲】“明灭可见”的意思是“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不能翻译为“白天晚上都可以看见”;故选乙。
故答案为: 乙
14.结合原文中的“隔篁竹……心乐之”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听到水声引起内心之“乐”,带着愉悦之情对小石潭关注欣赏;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最后当作者坐潭上时,由“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此时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哀怨。
从链接材料中的“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可以看出柳宗元为解闷而出游,见到美景,暂时感到快乐喜悦;然而又“已复不乐”,因为想到自己“譬如囚拘圆土”“终不得出”,因此不能“久为舒畅”。印证了作者在《小石潭记》中的由“乐”转“凄”的心情变化。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经历了从“乐”到“凄”的心情变化。材料中“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可以看出柳宗元出游时快乐喜悦的心情,既而“囚居圆土”“终不得出”表露出被贬后苦闷、忧愁的心情。
15.依照示例,进行景点设计,能结合原文合理解释即可。示例:我设计的是奇石园。依据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以在这里欣赏不同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高低起伏,甚是有趣。
故答案为:示例:我想设计一个“望远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亭中,远看那曲曲折折没有尽头的溪身,会让人充分感受自然的博大。
九、诗歌鉴赏
(2023八下·大石桥月考)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6.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7.诗中“三春白雪归青冢”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16.对边疆常年征战生活的不满,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17.不仅写出了边塞地区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守边将士生还无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标题是对诗歌内容高度的概括,赏析诗歌时,切忌略过标题,直接进入正文,透过标题,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歌。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作用应从内容上和情感上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环境一般暗示社会环境,人物命运,渲染氛围。
16.由标题” 征人怨 “可知这首诗写得是征人的怨恨与不满,”年年驻守金河和玉门关,日日挥舞马鞭手握刀环,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 万里黄河绕过黑山,奔涌向前""朝朝""岁岁"可见士兵们常年征战,三四句透露出 边疆地区环境的艰苦,黄河黑山相距甚远,由此可见除了年年征战,士兵们还要长途跋涉,辗转战场,体现了士兵们对边疆常年征战生活的不满,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17."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暮春时节,边疆还是大雪纷飞,一眼望去,只有皑皑白雪和青冢,说明了天气寒冷,环境恶劣.常年的征战本就使征人生还的几率很小,再加上边疆环境的恶劣,边疆将士生还更加无望.自然环境暗示人物命运.
十、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下·辽阳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②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莱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
18.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前往田垄一一A ——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20.选文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1.选文中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老孔除了勤劳朴实,他还有哪些品格让”我”敬佩。
2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⑥段的作用。
【答案】18.田边(土堤、田堤、垄边)见面(握手);田垄(稻田)想象(展望)
19.示例: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乡村田野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明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我”的愉悦心情。
20.插叙。补充交代了老孔创办家庭农场的过程(经历)和取得的成就,交代了”我”访问老孔的缘由。
21.①自信、乐观;②热爱家乡(乡土情怀) ;③有理想、有追求;④紧跟时代、有创新精神。
2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将”我”眼前所见之景和想象中的”稻田花园”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表达了我对老孔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时间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把握文本的层次,梳理文章的内容,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考生要童平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答题要点: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具体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进行作答。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已知信息:“前往田垄"对应文章第②段"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田畴畅谈"对应第⑧段'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田垄望桃"对应第⑦段“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堙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
A处: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⑧段“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可概括为:田边见面;
B处:根据第⑧段“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可概括为:田垄想象。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三小句句式相同,意思相关,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描绘了乡村田野上,油菜花金黄芳香,田野间深绿与金黄相映,色泽明艳,渠水清澈的动人景象,节奏明快有气势,表现了“我"置身乡野,为乡野美景所迷的愉快心情。
20.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辨析及作用。
本文主线叙述“我"在田垄深处访问老孔的经过,是顺叙,在第④段插入叙述了老孔创办家庭农场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交代了“我"访问老孔的缘由,这是插叙,对情节(“我"采访老孔)起了解释说明作用,同时初步展示老孔的形象:以“立志"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表现他对土地的热爱与有理想有追求;以"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表现他的勤劳能干;以"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表现他的紧跟时代具有生态农业理念,这也是他会出名会受访的原因。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由第③段"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可见他是个勤劳的农民;
由“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出他是个开朗乐观的人; 由“中等身村,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的外貌可以看出他是个朴实无华的农民,极其普通。由第④段“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知他是一个紧跟时代,有创新精神。
22.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根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将”我”眼前所见之景和想象中的”稻田花园”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表达了我对老孔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十一、写作题
23.(2023八下·东港期末)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一)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会不畏艰辛,全心投入,乐在其中。我想,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
(二)生活需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生活需要在挫折中磨练意志,生活需要在宽容中加深理解,生活需要在关爱中增进感情......生活是一幅画,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高亢低沉的旋律......
请以“生活需要 ▲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乐在其中
生命中有太多的忧伤与快乐,他们就像我们遗留在海边的石子被卷入记忆的海洋,更像我们心底的蓝色水晶,承载着我们的梦与希望。迷茫或惆怅的时候,总会调慢时间,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让心平静,让梦真实。
白天,城市的浮华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我心里空留一席躁动的气息。烦躁缠绕着我,使我无法呼吸,只有在捧起书的那一刻,我迷失的心灵才会找到原来的轨迹。朗月星稀的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与一本书侃侃而谈,让我的心充满欢乐。不时地为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身世浮沉或喜或忧;为书中世界的光怪陆离、美好丑恶或悲或喜。
也许世间有太多的虚伪,让人辨不清真假,但是不要对生活失望,因为,还有这样一个角落没有被人遗忘。它记录了最原始的美好,最纯真的现实。是你最开始编织的梦。那里鸟语花香,那里草长莺飞,你会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深夜捧卷,淡淡墨香,乐在其中。
疲倦时,嗅不到空气中残留的味道,会给自己沏一杯清茶,将茶叶轻轻放入杯中,用滚烫的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茶叶轻盈地旋转着,它跳跃在每一滴水中,最终仍会坠落,因为那时是茶叶与水灵魂的融合。我拿起杯,轻轻地饮一小口,那清香便会从嘴里丝丝的沁入心脾。不同的茶味道不同,或甜或甘,就如同人的一生,但它们给我的感动与快乐却是相同的。茶让我清醒,茶又使我沉醉,黄昏品茗,清香沁人,乐在其中。
寂寞时,便会仰望星空,望着那高悬在空中的又大又亮的冰轮,它是那么的高远、灿烂、美丽、温馨,在那茫茫夜色中,当那些星星眨了眨眼又躲起来的时候,它依然独自在朦胧中焕发出迷人的光辉。我总是喜欢从它身上找寻生命的答案,喜欢看月、喜欢追月,因为我坚信生命是灿烂的,月光是温暖的。抬眼看月,清逸空灵,乐在其中。
成长的路上,我会遇到许多的不快乐,但每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找到熟悉的感觉,因为曾经乐在其中。
生活需要微笑
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明媚的晴天,也有阴雨绵绵的雨天。但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需要我们用微笑来面对生活。
生活需要微笑,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我们的心情也会因为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而变得舒畅起来,微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种或不可少的角色。
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让我们的嘴角上扬,微笑就是这么简单。可是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人觉得微笑很难,但难的不是微笑,难的是你那一颗被遮住了阳光的心。生活需要微笑,或许就如同万物需要阳光一般,有了阳光,大自然中的植物才会茁壮成长,有了阳光,我们的世界才会有这么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果我们的嘴角带着微笑,心里装上阳光,那么我们看向生活也都会充满着乐趣。微笑是我们生活中最有效的情绪调节剂。
阳光明媚,心情愉悦时的微笑是最容易获得的,但是在阴沉沉的雨天里,我们也要去学会微笑。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的时候,自信点,送给自己一个微笑,让我们带着勇气冲过这些阻拦着我们前进的障碍,让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在面对阻拦在自己眼前的障碍时就已经心有泄气了,我们会愁眉不展,一张脸上阴云密布,就如同此刻的天空,带着一种阴沉沉的压抑。我们希望阴云尽快散去,天空也渴望阳光早点到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微笑着积极面对,不畏不惧,我们要坚信坚持,以及勇往直前,我们就能找到那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要用微笑开辟自己的人生之路,用微笑迎来我们生活中美丽的阳光。
生活需要微笑,让我们用微笑去面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将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美好。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作文一:“乐在其中"是命题作文。先确定要写的内容,然后针对内容重点突出一个“乐”字,“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如,“读书,乐在其中就要写喜欢读书,并在读书中获得乐趣。因为“乐”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行文中要穿适当的心理描写。注意写事一定要具体生动,情节完整,主题突出。开头既要有新意,又要注意点题,结尾深化主题。在行文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作文二: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要求以“生活需要___ "为题目, 写-篇文章。题目中的“生活"指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基础;“需要”从反面说明目前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 上确实了某种内容。所以在立意时,需要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例如可以填写宽容、挫折、磨难、温暖、鼓....在将横线填上后,整篇文章重在阐释为什么生活中需要这些东西,自己是如何获得这种启示的。总体而言,在审题立意时需要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写出新意。
二、选材构思。可以写“生活需要温暖",写人生中需要情感支撑,这些亲人、同学、朋友带来的温暖可以不断催人奋进;可以写“生活需要挫折”,讲述自己是如何在挫折中不断走向进步,走向卓越的过程....在作文的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根据材料或提示,补齐标题,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0.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喜爱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
山川之美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一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4.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填空题
5.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所写的“ ”中的一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6.词类活用。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 皆若空游无所依
(4) 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 其岸势犬牙差互
(7)凄神寒骨
三、默写
7. 按要求填空。
(1)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
(2)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是: 。
(3)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情态的语句是: 。
(4)前文中跟“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 。
(5)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6)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语句是: 、 。
四、语言表达
8.请你为小石潭这一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介绍,不超过100字。
五、名著导读
9.(2023八下·东城期末)下面是两位同学对《经典常谈》进行选择性阅读后准备的分享文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帮助乙同学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甲同学:我对历史感兴趣,阅读后我知道《战国策》中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的“奇策异智”。
乙同学:我对 ① 感兴趣,阅读后我知道《 ② 》中 ③ (具体内容)。
六、语段阅读
10.(2023八下·北京期末)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 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年级语文组举办了“品”和“义”、“践”和“行"主题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某同学活动中搜集的相关资料。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老子曰:"上善若水。”《国语》阐释"善"为"德之建也”, “和"与“善"相辅相(chéng), " 善 " 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 “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 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融会/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 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世界也 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 类的精神瑰宝。文化的传承与演(yì)需要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1)该同学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读音、拼音对应的汉字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相辅相成 融会 镌(juān) 刻 演译
B.相辅相成 融汇 镌(juān) 刻 演绎
C.相辅相承 融会 镌(juan) 刻 演译
D.相辅相承 融汇 镌(juàn) 刻 演绎
(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 · 魏书 · 夏侯玄传》,习近平总书记在联 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引用了这句话。经过字典查询得知,该同学得知“羹"是指五味调和的浓汤,"异”有以下几种意思,你判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异"的意思是 (填序号), “和羹之美,在 于 合 异 ” 在 文 段 中 的 含 义 是
【音义】yi ①不相同:~样 |~读 |~口同声
大同小~ |求同存~。②新奇的;特别
的:~香 |~闻 |优~ |珍禽~兽。③惊
奇;觉得奇怪:惊~ |诧~。④另外的;别
的:~日 |~乡。⑤分开:离~ |~爨(分家)。
七、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春天的美好,学校开展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围绕主题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活动标语。
(2)【方案设计】这次活动的方案,同学们已经设计好了两种形式,请你再设计两种。
形式一:编一辑“春天日志”
形式二:谱一支“春天赞歌”
形式三:
形式四:
(3)【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八、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大兴期中)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 ”,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3.下列选项中,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白天晚上都可以看见。
理解:作者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比小溪之貌,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跃然纸上。
【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一起欢乐。
理解:形为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
14.请根据原文,概括柳宗元游小石潭时的心情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在链接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永州①于楚为最南,状于越相类。仆②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③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④,一遇和景⑤,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取材于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改)
注:①永州: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至此地。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已:过一会儿。④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⑤和景:温暖的日光。
15.在小石潭旅游景点设计活动中,你们旅游社团的成员各抒己见,请仿照示例,在横线处写下你的设计。
【示例】小明说:我想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感觉在这里静静地听听悦耳的流水的声音,一定是惬意舒适的。
你说:
九、诗歌鉴赏
(2023八下·大石桥月考)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6.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7.诗中“三春白雪归青冢”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十、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下·辽阳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②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莱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
18.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前往田垄一一A ——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20.选文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1.选文中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老孔除了勤劳朴实,他还有哪些品格让”我”敬佩。
2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⑥段的作用。
十一、写作题
23.(2023八下·东港期末)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一)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会不畏艰辛,全心投入,乐在其中。我想,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
(二)生活需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生活需要在挫折中磨练意志,生活需要在宽容中加深理解,生活需要在关爱中增进感情......生活是一幅画,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高亢低沉的旋律......
请以“生活需要 ▲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不得套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