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3.最后一次讲演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最无耻的事情!
D.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昆明人民趋之若鹜,群情激愤!
【答案】D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A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B挑拨离间: 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 C卑劣: (品质、言行等)下流恶劣。D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B.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C.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A无误;B.词义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重复,删其一即可。C.搭配不当,“开启”应修饰“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开辟”应修饰“丝绸之路”。D.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即使……但……”改成“即使……也……”或“虽然……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特务 究竞 势力 牺牲
B.毒手 良心 真理 光荣
C.黑暗 恐怖 诬篾 信心
D.暗杀 害怕 鼓掌 署假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竞→竟。B无误。C.篾→蔑。D.署→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4.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捶(chuí)击桌子。
B.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dú)手?
C.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mò)地来暗杀!
D.历史赋(fù)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BD正确。C摸 m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填空题
5.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答案】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故答案为:闻一多;闻家骅;新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6.指出下列词语的感彩。
光明正大 偷偷摸摸 蛮横
悲愤痛恨 挑拨离间 鼓掌
制造恐怖 卑鄙无耻 光荣
【答案】褒义;贬义;贬义;中性;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褒义
【知识点】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辨析词语感彩的能力。褒义词时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贬义词指字句中含有不赞成或坏的意思的词语;中性词它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的词。弄明白三种词性的含义是做好这一题的前提。
【点评】判断词语的感彩,首先得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是关键,另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还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会。
三、语言表达
7.【典型技法】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片段训练】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写作训练类题型。要求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示例: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点评】写作训练,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难度较大。做题时应该注意审题,将题目要求表达完全。
四、名著导读
(2023八下·吉安期末)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8.这段激动人心文字,出自苏联著名作家 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也写了一部作品叫《 》。
9.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字数不少于 90 字)
【答案】8.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暴风雨所诞生的
9.在保尔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描述的是:生命中不应该碌碌无为。要为实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知识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家作品;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作此类阅读名著题,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感悟。做此类题,既要结合文章主旨来谈,又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作答。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亳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一文学创作。在母亲和邻居家女孩加莉亚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根据选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 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和题干“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提示可知,(1)填“奥斯特洛夫斯基”,(2)填“保尔”,(3)填“暴风雨所诞生的”
故答案为: 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暴风雨所诞生的》
9.示例:在保尔的那个年代,人的生命既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种光荣。人活着最重要的生命完好无缺,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不要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要碌碌无为而羞耻,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为了人类的解放贡献出自己的年华!新时期,我们仍要坚持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
故答案为: 在保尔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描述的是:生命中不应该碌碌无为。要为实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暗杀后还要wū miè李先生!真是无耻呀!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橫下去的!
10.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挑拨离间( ) 无耻( ) 蛮横( ) wū miè( )
11.“挑拨离间”中的“间”意思为: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答案】10.jiàn;chǐ;hèng;诬蔑
11.挑拨使人不和
1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10.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间”是多音字,读作“ jiàn ”;“横”读作“ hèng ”;“无耻”读作“ chǐ ”;
故答案为:1、jiàn
2、chǐ
3、hèng
4、诬蔑
1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挑拨离间"的意思是: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故答案为: 挑拨使人不和
12.A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使用正确。
B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使用正确。
C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D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1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① B.④ C.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彩是( )
A.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上文⑤句是( )
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
(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 。
(6)上文中“你”指代 ,“他们”指代 。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① ;② 。
【答案】(1)C
(2)A
(3)C
(4)B
(5)生前的最后一次
(6)特务;遭受屠杀的昆明青年学生;李公朴被暗杀;“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反对内战被屠杀
【知识点】代词;褒义词;并列复句;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最后一次讲演
【解析】(1)首先①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排除。④的观点包含在⑤中。④指出李先生是光荣的。⑤指出李先生和昆明均是光荣的,结合选段后半部分内容,⑤范围更大,故选⑤。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属于设问,设问句的作用有:1.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深思。2.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3.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这里的设问并不是真的想要让听众去思考听众中是否有特务,而是意在警示和表达强烈情感。故选A。
(3)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耻”指的是特务,为贬义。“光荣”指的是李先生和昆明,为褒义。“污蔑”是特务对李先生的诋毁,为贬义。“集团”为中性词语。
(4)⑤有两个句调“!”,故不是单句,排除A。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B符合,选B。多重复句至少有三个分句,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⑤仅有两个分句,不是多重分句。
(5)结合文章背景可知最后一次指的是生前最后一次。
(6)结合上下文,找出指代内容即可。“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得“你”指的是特务;由“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得“他们”指的是青年学生;“这两桩”得需由上文寻找为: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李先生被暗杀。
【点评】要求考生理解文章内容。
六、综合性学习
14.(2023八上·上蔡月考) 某学校开展以“网络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长小刚同学在微信群里介绍网络学习,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修改。
【甲】网络学习是指通过PC和网络,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在线交流,在线讲堂等方式,【乙】进而获得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网络学习为人们提供了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下进行学习的选择,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的人员和地区。【丙】有理由相信,基于网络学习一定会成为主流的现代教育。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个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语序不当,请你修改。
(2)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中学生“网络与分享”统计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中学生“网络与分享”统计图
(3)在互联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叫做“网课爆破”。入侵者通过强行霸屏、骚扰信息刷屏,乃至辱骂师生等方式干扰教学秩序。据报道,“网课爆破”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学生的网课中。请你针对这种现象,写两句评论。
【答案】(1)①顿号改为逗号。
②“进而”改为“从而”。
③“主流的现代教育”改为“现代教育的主流”。
(2)中学生大多热衷于地理故事、幽默笑话、恐怖故事、明星八卦的阅读与分享,而对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名著等的阅读和分享非常少。
(3)“网课爆破”扰乱学校秩序,致使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即使尚未造成严重损失,也已经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网课爆破”的过激行为,更是触犯多项法律条文。应该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图表信息;见解表述;语序不当
【解析】(1)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① 【甲】处“浏览网络资源”和“在线交流”是两个分句,中间应用逗号隔开。②“进而”侧重于继续往前,更进一步,用于后一分句。“从而”侧重于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等,“获得归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是上文甲处“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在线交流”的一种结果,故“进而”改为“从而”。③丙处语序不当,主干应是“基于网络学习会成为主流”,“现代教育”是用来修饰“主流”,故将“主流的现代教育”改为“现代教育的主流”。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学生“网络与分享”统计图,恐怖故事与明星八卦共占比35%,而校园生活占比8%,日常生活7%,文化名著8%,占比非常少。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谈及“网课爆破”的后果及应有的法律处罚。
故答案为:(1)①顿号改为逗号。②“进而”改为“从而”。③“主流的现代教育”改为“现代教育的主流”。
(2)中学生大多热衷于地理故事、幽默笑话、恐怖故事、明星八卦的阅读与分享,而对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名著等的阅读和分享非常少。
(3)“网课爆破”扰乱学校秩序,致使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即使尚未造成严重损失,也已经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网课爆破”的过激行为,更是触犯多项法律条文。应该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七、文言文阅读
(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梅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注释】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15.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B.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C.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D.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完淳因随师父陈子龙起兵反清失败后即被俘。
B.洪承畴怜惜夏完淳年少无知打算从宽处理释放他。
C.夏完淳高度赞扬洪承畴是明朝的忠烈之臣。
D.夏完淳与岳父钱栴一起拒绝降清而英勇就义。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②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
【答案】15.B
16.D
17.①洪承畴没有话来应对,只有满脸羞愧之色。
②现在我与你共同慷慨赴死,去地下与陈公相会,难道不也是奇伟大丈夫吗?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附参考译文】
夏完淳,字存古,是华庭人。十六岁那一年跟随自己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陈子龙战败,夏完淳又给吴易当参谋,后又与吴胜兆联合,最后不幸被捕,押往南京。明朝叛将洪承畴想宽恕释放他,就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领兵反叛呢,一定是误入乱军,归顺就当官。”夏完淳厉声说道:“我之前听说洪承畴先生本是人中龙凤,嵩山杏山之战,在章渠血战到底。先皇还曾经因此感觉到震撼,褒扬和抚恤您,这件事感动了天下,我十分羡慕您的忠诚和勇敢, 我的年纪虽小,但是可以以身殉国,怎么能够退让呢?”洪承畴无言以对,只能够感觉到沮丧罢了。
当时,夏完淳的岳父职方主事钱栴也在审讯之列,他有些害怕, 夏完淳就厉声说道:“现在和您一起慷慨赴死,后面在地下见到陈公,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大丈夫吗?”钱栴于是也不屈服,和夏完淳一起赴死,夏完淳那时也才十八岁。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基本就能确定一句话了, 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 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意思是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领兵反叛呢,一定是误入乱军,归顺就当官。
A、耳 是语气词 ,不能单独分开 。有误。
B、无误 。
C、岂能是怎么能的意思。不能和前面的相连。有误。
D、岂能是怎么能的意思。不能和前面的相连。有误。
故答案为: B
16.A、 陈子龙战败,夏完淳又给吴易当参谋,后又与吴胜兆联合,最后不幸被捕 ,不是立即,有误。
B、 没有提到是年少无知。
C、 文中没有提到。
D、 无误 。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 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第一句的阡陌交通,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第二句的" 异 "的意思是 对......感到奇怪。
故答案为:①洪承畴没有话来应对,只有满脸羞愧之色。
②现在我与你共同慷慨赴死,去地下与陈公相会,难道不也是奇伟大丈夫吗?
八、诗歌鉴赏
(2023九上·枣阳期中)诗歌赏析
过彭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释】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1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 。
【答案】18.A
19.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熟读并了解诗歌内容,在对诗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诗赏析。解答该题,先理解所给诗句意思,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赏析部分,明确其表达效果。
18.A.有误。结合“孤帆带日斜”可知,“日斜”点明时间是傍晚,不是清晨。
故答案为:A。
19.婴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官舍的柳树更添了几分婴色,驿楼处花朵香气四溢。“泛”指漫出,指花朵的香气如同水一般溢出驿楼,故“泛”字写出了驿楼花朵的香气蔓延而出、香气动人。
故答案为: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
九、现代文阅读
(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
老板说。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福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男孩典当瓷瓶、老板娘鉴定瓷瓶、老板留下瓷瓶、小孩母亲赎回瓷瓶的情节展开叙述。
B.文章描写小男孩“瑟缩地站着”、“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等动作细节表现了他家境贫困。
C.老板仔细鉴定青花瓷瓶是真品后,决定以高价典当男孩的青花瓷瓶,先付给了他一半的价钱。
D.文章的末尾写“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有暗含小男孩和他的母亲渡过难关之意。
21.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提示:从描写方法与作用的角度赏析)
②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提示:环境描写有何特点与作用)
2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当铺老板是一个怎样特点的人?
23.本文缺少一个题目,如果提供“青花瓷瓶”、“风雪典当”、“善心无价”三个题目供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20.D
21.①这句话中“紧揣”“抱”“抚拭”等动词是动作描写,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盒子里物品的珍视,虽然不舍也要当掉瓷瓶给妈妈治病,表现出小男孩的孝顺。
②环境描写与前文环境相呼应,雪停了,落日余晖照在雪面等细节与故事结局相吻合,暗示小男孩得到了老板的帮助,小男孩救母亲愿望得以实现。
22.店铺老板:善良,有同情心,扶危济困,他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性情温和,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耐心而沉着,他告诉男孩钱不够还可以再来拿;机敏,善于经营,当铺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3.三个标题分别从文章线索、主要事件、主题思想三个角度拟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选择“青花瓷瓶”。全文的情节都是围绕青花瓷瓶展开的,小男孩珍视爸爸留下来的青花瓷瓶,但为了给妈妈治病,依然选择当掉瓷瓶,体现了小男孩的孝顺。而老板明知青花瓷瓶是假的,依然将花瓶收下,把钱给小男孩去给妈妈治病,体现了老板的善良。以此为题,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小说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其次,答题一定要结合原文,切忌空洞叙述。
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 此类题目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
本题考查拟写文章的标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人+事,活动+结果。即人物+与此相关的事例。 平时学生应牢记解题的技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提取关键字词,以点带面的去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20.A、 小孩母亲没有来赎回瓷瓶;有误。
B、外貌描写;有误。
C、老板发现了瓷瓶有问题,只是没有当众说出来;有误。
D、无误。
故答案为:D
21.①本题考查动作描写,“紧揣”“抱”“抚拭”等动词 准确写出了小男孩对盒子里物品的重视。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此处的环境描写交代了 不仅仅照应了前文的环境描写,契合此刻人物的内心情感,即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了。
故答案为:①这句话中“紧揣”“抱”“抚拭”等动词是动作描写,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盒子里物品的珍视,虽然不舍也要当掉瓷瓶给妈妈治病,表现出小男孩的孝顺。②环境描写与前文环境相呼应,雪停了,落日余晖照在雪面等细节与故事结局相吻合,暗示小男孩得到了老板的帮助,小男孩救母亲愿望得以实现。
22.老板发现了瓷瓶的问题,却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说明他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老板发现了瓷瓶的问题,却没有当众指出,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故答案为:店铺老板:善良,有同情心,扶危济困,他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性情温和,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耐心而沉着,他告诉男孩钱不够还可以再来拿;机敏,善于经营,当铺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3.“青花瓷瓶”是贯穿文章的线索,“风雪典当”概括了文章的事件,“善心无价”正是点明了主题,老板的善心帮助小男孩度过了难关。此类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三个标题分别从文章线索、主要事件、主题思想三个角度拟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选择“青花瓷瓶”。全文的情节都是围绕青花瓷瓶展开的,小男孩珍视爸爸留下来的青花瓷瓶,但为了给妈妈治病,依然选择当掉瓷瓶,体现了小男孩的孝顺。而老板明知青花瓷瓶是假的,依然将花瓶收下,把钱给小男孩去给妈妈治病,体现了老板的善良。以此为题,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十、写作题
24.(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走山川,看花开花落,一路上遇见最美的春夏秋冬;街头漫步,意外遇见久别好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身处异地,一句乡音问候,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如同遇见亲人;诵读诗文名篇,徜徉其间,仿佛遇见先贤哲人与之对话……一次次美好的遇见,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思考人生的意义。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遇见
生命中最美好的,便是遇见。林徽因遇见徐志摩,便拥有了一段康桥之恋。刘备遇见诸葛亮,便在乱世中成为一代君王。老舍先生童年时遇到了宗月大师,便被其领进学习的海洋,成为一代文豪。可见,每一次美好的遇见,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我,在初二时,也遇到了一位同桌 。他的到来给我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束光芒。
在学习中,我一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自从认识他后,他便总是找我问数学题。次数多了我便产生了好奇心,他成绩那么好,为什么总是问我问题呢?于是,在一次课间,我便把我的好奇告诉了他。他听完后,笑道:“问,也是种学习方式嘛,把不会的东西搞懂了。它自然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下次遇见,就会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都有不会的东西,我们难道能没有吗?所以说,问,是很重要的。”我听罢,受益匪浅,便像他一样,常问。果真,我的学习成绩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节节升高。
在品质上,他也算得我一位良师。一次课上,老师叫我们找出试卷。我很快便拿出了。可见他却翻箱倒柜的寻找着,脸上显出着急的神色,嘴里还不时念叨:“到底在哪呢?不会放家了吧。”这时老师来了一句:“没带的人站起来!”看他找不到,便为他出了个主意:“找不到就别找了,你就假装有试卷不就行了吗。”“你怎能这样呢!”我话音刚落,他便说:“这是不诚信的行为,一个人怎能失去诚信呢?”说完,他便站了起来。虽然我被批评了,但我还是无比倾佩他,并决心以后也像他一样,做个诚实的人。
感谢,在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遇见了他。遇见了他,我拥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见了他,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遇见了他,我拥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是全命题作文的考查,要求是记叙文。首先审题,该题需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 遇见” ,这些是在提醒我们写作的方向:一次相遇。可以遇见人、事、景,总之能带给自己积极体验的,让你感受到美好、快乐的。明白了这一层含义,写作就简单很多。题目是“ 遇见 ”,写作主体是“我”,重点在于“遇见”带给我的思想上的积极变化,带给我的积极体验。由此可发现本题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成长、懂得感恩,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次,立意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赞美亲情、师生情、友情,家人、老师、朋友都可以是“遇见”的人,当然也可以写遇见的某处风景、某本书,这些立意贴近生活日常,便于选材和写作。第三,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心情沮丧,遇见了刚刚下过雨天边的彩虹还有风中含着雨珠的小草,这让我正视困难,不再逃避,变得积极乐观。 第四,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开头结尾先点题,或者在开头设置悬念,最后揭开谜底,引路人是谁。中间的三段或者四段,可以是具体的事情。第五,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中间的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一详一略,或者两略一详,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3.最后一次讲演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最无耻的事情!
D.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昆明人民趋之若鹜,群情激愤!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B.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C.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特务 究竞 势力 牺牲
B.毒手 良心 真理 光荣
C.黑暗 恐怖 诬篾 信心
D.暗杀 害怕 鼓掌 署假
4.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捶(chuí)击桌子。
B.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dú)手?
C.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mò)地来暗杀!
D.历史赋(fù)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
二、填空题
5.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 ,原名 , 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6.指出下列词语的感彩。
光明正大 偷偷摸摸 蛮横
悲愤痛恨 挑拨离间 鼓掌
制造恐怖 卑鄙无耻 光荣
三、语言表达
7.【典型技法】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片段训练】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四、名著导读
(2023八下·吉安期末)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8.这段激动人心文字,出自苏联著名作家 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也写了一部作品叫《 》。
9.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字数不少于 90 字)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暗杀后还要wū miè李先生!真是无耻呀!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橫下去的!
10.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挑拨离间( ) 无耻( ) 蛮横( ) wū miè( )
11.“挑拨离间”中的“间”意思为: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1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① B.④ C.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彩是( )
A.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上文⑤句是( )
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
(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 。
(6)上文中“你”指代 ,“他们”指代 。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① ;② 。
六、综合性学习
14.(2023八上·上蔡月考) 某学校开展以“网络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长小刚同学在微信群里介绍网络学习,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修改。
【甲】网络学习是指通过PC和网络,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在线交流,在线讲堂等方式,【乙】进而获得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网络学习为人们提供了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下进行学习的选择,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的人员和地区。【丙】有理由相信,基于网络学习一定会成为主流的现代教育。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个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丙】处画线句语序不当,请你修改。
(2)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中学生“网络与分享”统计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中学生“网络与分享”统计图
(3)在互联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叫做“网课爆破”。入侵者通过强行霸屏、骚扰信息刷屏,乃至辱骂师生等方式干扰教学秩序。据报道,“网课爆破”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学生的网课中。请你针对这种现象,写两句评论。
七、文言文阅读
(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梅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注释】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15.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B.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C.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D.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完淳因随师父陈子龙起兵反清失败后即被俘。
B.洪承畴怜惜夏完淳年少无知打算从宽处理释放他。
C.夏完淳高度赞扬洪承畴是明朝的忠烈之臣。
D.夏完淳与岳父钱栴一起拒绝降清而英勇就义。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②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
八、诗歌鉴赏
(2023九上·枣阳期中)诗歌赏析
过彭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释】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1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 。
九、现代文阅读
(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
老板说。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福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男孩典当瓷瓶、老板娘鉴定瓷瓶、老板留下瓷瓶、小孩母亲赎回瓷瓶的情节展开叙述。
B.文章描写小男孩“瑟缩地站着”、“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等动作细节表现了他家境贫困。
C.老板仔细鉴定青花瓷瓶是真品后,决定以高价典当男孩的青花瓷瓶,先付给了他一半的价钱。
D.文章的末尾写“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有暗含小男孩和他的母亲渡过难关之意。
21.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提示:从描写方法与作用的角度赏析)
②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提示:环境描写有何特点与作用)
2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当铺老板是一个怎样特点的人?
23.本文缺少一个题目,如果提供“青花瓷瓶”、“风雪典当”、“善心无价”三个题目供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十、写作题
24.(2022九上·大冶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走山川,看花开花落,一路上遇见最美的春夏秋冬;街头漫步,意外遇见久别好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身处异地,一句乡音问候,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如同遇见亲人;诵读诗文名篇,徜徉其间,仿佛遇见先贤哲人与之对话……一次次美好的遇见,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思考人生的意义。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